“大家都結婚了,你還要等到什麼時候?眼光太高一輩子找不到女朋友!”26歲小夥痛苦媽媽經常嘮叨自己的感情生活,但壓抑情緒多年,如今竟然不堪重負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礙。漢陽醫院專家表示,家長“溺愛式嘮叨”實際上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反覆轟炸,建議溫和方式溝通。

26歲小夥寧帥(化名)是漢陽一名的哥,上月和父母一起參加了親戚的婚禮後,整個人變得寡言少語,甚至不願出車把自己關在房裏。父母覺得不對勁,幾次找到寧帥溝通,寧帥竟出現摔打東西、大喊大叫的過激行爲。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帶其到漢陽醫院。

在心理門診,寧帥低頭不願交流,情緒煩躁。醫生察覺後支開其父母,稍加安撫後寧帥才道出心聲。原來,寧帥畢業到現在4年一直沒有談朋友,這也成了父母的心病。他說,剛大學畢業時,媽媽就急着詢問他感情狀況,經常以審問的問:“有沒有談朋友、什麼時候帶回來、打算啥時候結婚。”

“我當時工作不穩定,還沒考慮戀愛。”寧帥說,看着媽媽着急,但又不想當面和她鬧矛盾,每次她一提起談戀愛的事,我心裏再牴觸都會憋着。尤其到逢年過節時越發痛苦,媽媽會和親戚一起“夾攻”,碎碎念得想抓狂,每次想發作時又強迫自己忍住,近兩年來只好家裏一來親戚他就刻意躲開。

上月參加表哥結婚又讓他感覺到壓力。“我現在26歲了,是時候談戀愛,但自己嘗試過幾次相親都沒成功。”寧帥說,本來自己心理包袱就重,媽媽回家後又開始嘮叨模式說:“他們都結婚了,你還要等到什麼時候?眼光太高一輩子找不到女朋友!”最終,寧帥不堪重負,開始不願面對外人,徹底將自己封閉起來,有時一聽到碎碎念就控制不了情緒。

寧帥坦言,媽媽不僅是提到感情狀況時絮絮叨叨,還總是強勢的對他的生活、工作指手畫腳,就連穿什麼、喫什麼、去哪裏等等,她都要反反覆覆地念叨。

漢陽醫院精神科副主任袁梅教授講,寧帥最初有狂躁、情緒不穩、衝動等症狀,爲典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在經過藥物輔助心理治療外,結合生物反饋療法,目前,症狀已明顯改善,但日後的心理恢復還需要自身的調適和外界環境的配合。

袁梅講,寧帥精神症狀和性格的改變,和媽媽過度溺愛息息相關,家長們長期針對某一事例的重複強調,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屬於一種負面情緒的累積。特別是當孩子認爲已經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再三聽到家長的嘮叨時,他們就會認爲家長對自己缺乏信任,從而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會出現牴觸、鬱悶、狂躁等精神症狀。

“這位媽媽的初衷是關愛孩子,可當自己知道因此導致孩子患上精神障礙時無法接受。”袁梅表示,一家人也在積極配合做系統的家庭治療。但這個治癒過程,可能會比較長,而且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

袁梅教授也提醒廣大家長,“溺愛式嘮叨”要適度,多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情緒及處事的能力。即便孩子事情沒做好,也要換個角度、換種方式督促他,避免硬碰硬。

該科主任吳農豔教授說,心理的創傷相比較生理的創傷更難治癒,人們往往受外界各種壓力的干擾,不能及時疏導,反而在外界的基礎上自我施壓,有一部分人甚至因爲心理作用感覺自身患病。所以,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及家長正確的教育、引導,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及健康的心理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