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河—大廠102國道”,有着直通北京國貿CBD的區位優勢,本有機會成長爲河北的“硅谷”,但除了燕郊高新區得到了發展外,其它地區始終默默無聞,沒有迎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高峯。由於政治、歷史、經濟、社會、區劃等原因,緊鄰京津的河北形成了許多飛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夾在京津之間的廊坊北三縣(大廠、三河、香河)。

由於政治、歷史、經濟、社會、區劃等原因,緊鄰京津的河北形成了許多飛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夾在京津之間的廊坊北三縣(大廠、三河、香河)。這塊中國面積最大的飛地,近年成了河北最具活力的地區。

大三香:中國境內面積最大的飛地

京津冀是中國一個絕無僅有的地方,也是中國版圖上最奇妙的地方。爲啥?看了京津冀地區的地圖就明白了:首先,河北從外面將北京和天津包了“餃子”,只留給天津一個出海口“喘氣”;反過來,北京和天津又聯手將河北包圍,只不過它倆包圍的只是河北廊坊市的三個縣—大廠、三河、香河。

是在這種“包圍”與“被包圍”中,誕生了一種奇特的地理現象—飛地。

何爲“飛地”?簡單地說,它是指隸屬於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連接的土地。也就是說,該行政區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屬下的飛地,而只能“飛”過其他行政區域到達該地。

河北人一般稱呼大廠、三河、香河爲廊坊北三縣,簡稱“大三香”。可別小看了“大三香”,它在河北有着特殊地位,也是觀察京津冀三者微妙關係的一個“視窗”。

“大三香”合在一起面積近1300平方公里,幾乎相當北京6個城區面積總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飛地,堪稱“巨無霸飛地”。很多人感興趣的是,爲何“大三香”變成了飛地呢?這還得從北京和天津的用水說起。

2014年,中國辦成的一件大事就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京津人喝上了千里之外的漢江水。其實,早在1952年,針對北方缺水,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倡議。但由於多種原因,這一宏偉工程一直處於論證階段。正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離京津最近的河北,就成了京津調水的最佳選擇。

1958年3月,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個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其中通縣與通州劃入北京後合併);同年10月份,河北的懷柔、密雲、平谷、延慶4個縣也劃入北京。

如此重大的區劃調整在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北京正處於人口高速增長階段,急需土地安置人口。因此,河北第一撥併入北京的5縣一市,主要是爲了安置北京膨脹的人口。

置好人員後,就需要解決飲水問題,於是,河北第二撥4個縣併入了北京。這4個縣的每個縣都爲北京帶來了一個大水庫—懷柔水庫、密雲水庫、平谷海子水庫、延慶官廳水庫。保了北京還得保天津,1973年,河北薊縣被劃給天津,因爲這裏有於橋水庫。

一番緊鑼密鼓的區劃調整後,在供水上沒有什麼作用的大廠、三河、香河3縣,就成了“漏網之魚”,“僥倖”留在了河北。

在周邊地區被京津“挖”走之後,它們與河北的邊界聯繫突然消失,最終成了京津之間的飛地。

大三香:中國境內面積最大的飛地

提起“大三香”,很多京津人並不陌生,也許還會比一些河北人更熟悉。比如說,京津人喜歡喫的“肥牛火鍋”,就是大廠人發明的。大廠是一個回族自治縣。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朝廷多次移民至北京附近守城屯墾,許多回族人在大廠一帶落戶。此地草木茂盛,土地肥沃,被闢爲皇家牧場。

過去中國人普遍沒有喫牛肉的習慣,大廠牛肉主要銷往北京各大使館和西餐廳,而牛腹部的肉很不好賣。上世紀90年代初,經反覆嘗試,大廠人發明了牛腹肉的新喫法:將牛腹肉疊成四方塊,切成薄片,涮火鍋喫—這就是肥牛火鍋的起源。就連“肥牛”這個名字也是當年一位肉廠庫管員隨意編造的。

因爲“肥牛火鍋”,很多京津人記住了大廠,但對三河的印象則比較模糊。一些上了年紀的北京人或許還記得,三河出“老媽子”,過去北京的保姆很多來自三河。章士釗的女兒章含之在回憶錄中寫道:她曾問父親爲什麼要僱三河老媽子,父親說:三河縣貧苦,婦女多爲天足(未裹腳),所以強壯。

由此看來,背靠北京這棵“大樹”,歷史上的三河也並不富裕。但三河已今非營比,2013年,三河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54.3億元,是河北135個縣(市)中最“闊”的一個。

而人們認識香河,很多還是從國家足球訓練基地和傢俱城開始的。這些年,隨着中國足球的式微,香河國家足球訓練基地幾乎無人關注,但隨着房地產市場的火爆,香河傢俱城的名氣越來越大。此外,香河還有一個特色標籤—“香河肉餅”,也叫“京東肉餅”。透過“京東”這兩個字,恰好也能看出“大三香”與北京的某種奇妙關係。

對“大三香”來說,它雖然夾在京津之間,但北京對它的輻射遠比天津大得多:“大三香”很多居民的電話號碼改成了北京區號010;香河縣的支柱產業傢俱製造,北京人是最大買主;北京中高檔賓館消費的牛羊肉,70%來自大廠;支撐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燕郊高新區)的,很多是來自北京的IT企業;在對外宣傳、快遞郵寄上,燕郊沒把自己與廊坊或河北聯繫在一起,而是要寫上令人回味無窮的3個字—“北京東”……

大三香:中國境內面積最大的飛地

很多人對河北產業的困惑是:背靠京津,爲何沒有發展高科技,反而發展的是鋼鐵、水泥、玻璃等重污染行業?這個答案的某些線索,其實就隱藏在三河與大廠境內的102國道上。

這條國道最西端是三河燕郊鎮,中間經過大廠夏墊鎮,最東端是三河段甲嶺鎮,長約40公里。巧合的是,美國的硅谷所在地—加州聖塔克拉拉谷,長度也是40公里。

“三河—大廠102國道”,有着直通北京國貿CBD的區位優勢,本有機會成長爲河北的“硅谷”,但除了燕郊高新區得到了發展外,其它地區始終默默無聞,沒有迎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高峯。

原因何在?是河北不重視、不努力嗎?這個答案肯定站不住腳。是河北沒有人才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單三河市的燕郊鎮,就聚集了20多家科研究院所、8所大中專院校、40多家中央和河北省直屬單位,高素質人才非常密集。而且,人才是流動的,燕郊距離天安門僅30公里,北京巨大的人才庫完全可以爲三河所用。但是,如果沒有一個適宜的環境,留在三河的人才也極有可能流向京津,最後三河可能只落得一個“睡城”的結果。

那麼,長約40公里的“三河—大廠102國道”,沒有成爲河北“硅谷”,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其實,問題就出在人才流動上。

首先,一個地區的發展,交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着人才的有序流動。當很多人還爲從燕郊到北京市區的進出犯愁時,說明三河的交通存在很大問題。三河是河北縣一級中經濟最發達的,但境內竟然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速公路,目前,三河通向北京通州的主幹公路只有一條塵土飛揚的102國道,這無疑令人感到詫異,且百思不得其解。

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與燕郊一河之隔的通州,有一條高速公路叫通燕高速,起點爲通州北關環島,終點是燕郊鎮,全長約12公里。雖說這條高速往東通到燕郊,但一過京冀的分界線—潮白河大橋,下橋幾百米後,這條高速竟然戛然而止,直接連上了102國道。

交通折射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體制下,戶籍、醫療、教育等事關人們切身利益的福利待遇,都是影響人才流動的關鍵因素。而在這些方面,與三河相比,作爲首都的北京和直轄市的天津,都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