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初和我一起来上海的姑娘嫁给别人了

◆ 插画/Suger

上个周末,我和好哥们儿星仔去参加了一场婚礼,新娘是我们俩的大学学妹。

如果不是星仔,这姑娘当初不会选择来上海。如今,这姑娘嫁给了一个本地人,永远地留在了上海,但星仔却没有收到结婚请柬。

“如果去年年底你咬紧牙关付了首付,现在站在她旁边的一定是你吧。”那天婚礼上,看着一对璧人眼含热泪宣誓,我没忍住,冲着坐在身边的星仔矫情了一句。

当时星仔瞥了我一眼,说:“就算我拿着我爹妈那点棺材本再卖掉老家的房子,也只够在花桥买个小户型,到时候我们每个月顶着七八千的房贷压力,和我爸妈挤在那个小房子里,再让她每天挤两个小时地铁去上班,换做是你,你愿意吗?再说,装修的钱从哪儿来?她要的不仅仅是房子,她要的是生活……可我他妈一个外地人来上海,不是来生活的,是生存

我当即被星仔的这番话震住了,无力反驳。

星仔出身在一个小县城里,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回到家乡,星仔所学的专业将无任何用途,可如果不回家乡,留在上海,他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

所以他说,他来上海,只是来生存的。

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生活需要靠物质堆砌,但也有人觉得房子车子不是必需品,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才是生而为人的快乐,才是生活的根本目的

怎么理解都是对的,这世界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小学妹所理解的生活便是由物质所构成的安全感,她追求生活品质,这无可厚非。

只是,她所要的,星仔给不了。

“我也想过,要不去个二线城市吧,可你看看现在二线城市的房价,再看看工资水平……想来想去还不如留在上海,起码我跟她都能多挣点,多挣点少花点,再存点钱,怎么说都还有个盼头。”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要一辈子留在上海,大多数人都只是想来积累几年工作经验,存点钱,然后再回老家或者去其他城市。”我说。

星仔笑了笑:“当初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当时她甚至特别排斥来上海,可待了半年后,她就不想走了,她说她没办法再适应老家的生活节奏。”

上海就是一个悖论,引诱你,给你无数个留下来的理由,却不给你留下来的资本。”我感叹。

“我常常都在幻想,幻想五年后、十年后,上海的房价不这么离谱了,幻想我们有一天能像其他国家一样,租房成为趋势,没有人再以买房来作为衡量自己是不是‘上海人’的标准。可仔细想想,没了房子还有车子,还有名牌包,还有进口奶粉和尿不湿,还有一年一次的全家出国旅行梦想……人的欲望又何止是房子。”

“所以到头来,我们要么有了房子失去了梦想,要么享受了梦想但没能拥有家,说到底,还是因为穷。而我们痛苦的根源不是能不能在上海买房子,是我们的收入能不能平衡我们在上海的欲望。上海这座城市只是把这些痛苦都放大了。”

而最痛苦的,不是在两者中选择了任何一种,而是不断纠结在两种人生中的那种焦灼的心情,是你痛恨自己无能只能二选一,是选择一种失去另一种的遗憾,更是你因为这场选择而和爱的人背道而驰的那个撕裂的过程。

“可我们还不算是最差的,我们还有选择题可做。”星仔最终自我安慰道。

“是啊,欲望和痛苦都不是坏事,它们都能使人进步。你和小学妹虽然分开了,但你们一起奋斗过的日子都没有白费,那些记忆不是假的,留下的痕迹也不是假的。而那些痛苦根本不值一提,它们是你成长的必修课。成年人的字典里,痛苦是个奢侈的词。一辈子长着呢,每个人都有很长的路要走,眼前能迈过去的坎都不叫坎。

“那你呢,你怎么打算的?”星仔又问我。

“你知道的,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怎么快乐怎么来。相比前几年,我不再害怕上海了,因为我想通了,其实所有的城市都一样,生活在哪里都会有不同的苦和甜。这和城市无关,和心态有关,起码现在我是开心的,这就够了。大家就是太在意上海了,所以它被我们宠坏了,它总是恃宠而骄。而至于有没有房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有人需要家,有人需要爱,爱买不起,家也买不起,这就是上海,我们在来之前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对吧。”

后来我们明白了道理,却依然难以内心安定的接受眼前的生活。其实我们不是被这座城市所困,而是被一个又一个这个城市带给我们的欲望所困。

而最悲哀的是,人的欲望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盲从心理。

很多时候,你根本分不清你到底要的是这套房子这个家、还是一件名牌一张机票,你要的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要有”,你要的是可笑的这个城市的“身份证明”。

希望你所有的“想要”都是出于喜欢,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希望你的“想要”不会让你的亲人、爱人感到负累重重。

真的想要,就去努力,得到了是幸运,得不到是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魔都 ( ID: modu55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