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之,如果你沒有目標,只知道從第一頁開始看,書就會變成課本,讓你感覺索然無味。看書思路跟着作者走,往往會讓我們忽視掉我們究竟想要的東西。

“讀書和不讀書,差距究竟在哪裏”?

每次逛到知乎,我都能看到相關推送。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書讀得多,能力就越棒。那麼,現實真得是這樣嗎?

記得自己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讀了很多的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而在這個問題後的衆多答案中,有一個回答始終讓我印象深刻。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喫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忘掉並不等於消失,而是變成了我們身體中的一部分。我想讀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此吧。從書中找到“營養”,然後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單靠多讀書就可以做到的。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讓書爲你所用比追求數量更有用

巴菲特,兒童時期就立下了成爲一名富翁的志向。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他特別喜歡閱讀類似“賺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等技巧類書籍。而如今這種技巧類書籍在哪裏都可以買到,但我們每次都有種“你把我知道的知識都說一遍的錯覺”。因此,看完了就把它放在一邊。但小巴菲特就不是這樣做的。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他蒐集整理了書中全部關於“如何成爲一名富翁”的計劃與方法,再根據自己的情況與能力制定出詳細的計劃,付諸實踐。

技巧類書籍說得再多、再好,如果你不付諸實踐,最後也會變成你手中的一堆廢紙。讀書也是如此。讀書教給你的是方法,而不是捷徑。

黃金20分鐘的質量,影響你的學習能力

你是否會疑惑這樣一些問題:

一些短視頻軟件會要求上傳的視頻不能超過十分鐘;

爲什麼你想繼續聽的TED演講只有18分鐘;

你最喜歡的視頻網課只有區區20分鐘。是因爲當代人人沒耐性,堅持不下去?其實還真不是。

“每個人即使再努力,能夠堅持的專注時間只有20分鐘。”一位亞馬遜暢銷書作家如此說道。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這位作家曾詳細觀察過讀者用電子書做得筆記,結果發現,很多讀者僅在書中前20頁做好了筆記。

既然如此,“如何用20分鐘的時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和“讀者如何利用20分鐘學到更多的東西”,這兩個問題,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和作家一樣,都迫切期望能夠充分利用這“黃金20分鐘”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我們潛意識中的閱讀習慣,是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有時候書中的排版並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在用注意力的黃金20分鐘在看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既然我們不需要,我們就越看越無聊。我們的注意力就在這一過程中被損耗。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這些誤區,影響着你的學習能力

誤區一:太過依賴作者的目錄

幾乎所有人在買到一本新書後,都會優先翻閱書中的目錄。很多人都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是真正的讀懂一本書。而實際上,這樣的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讀者想要的東西和作者想要找得答案不一樣。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你不是我,你怎麼能知道我究竟在想什麼呢”?尤其是對於我們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人而言,這樣的瞭解方式會讓我們習慣性的跟着別人走。

看書思路跟着作者走,往往會讓我們忽視掉我們究竟想要的東西。讀書的主導者,應該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作者。如果你輕易地被這個邏輯困住,只會培養出一個粉絲,而不是一個擅長讀書的人。這個問題你必須注意到。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誤區二:把讀書變成了背書

爲什麼總有人說自己一看書就頭疼?

因爲不愛讀書?因爲這是偷懶的藉口?其實都不是。

一位研究者給出了答案,所謂“不擅長閱讀者”的共通之處在於,把看書變成了背誦記憶的過程。因爲自己記得很不愉快,總是沒看懂、沒背懂作者的意圖,而產生了“我不會讀書”的錯覺。而要打破這種窘境,就需要把自己從“書要背才能記得住”的窘境中脫離出來。

誤區三:密集的知識點會迷惑你

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希望從數量上取勝。

覺得一篇文章全是“乾貨”,立即收藏但就是不想仔細去看;同一類型的書買了很多種,但就是不看;購買了很多成長類書籍,寧願繼續買也不想看。博覽全書,還是博大精深?其實都沒有,你依舊什麼都沒學到。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高強度的知識覆蓋會讓大腦不堪重負。莊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大意是人生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時間去追求無限的知識,結果會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如何真正的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

1、用2分鐘的時間把你的目標寫明白---找到書中你最想要的部分

讀書前,請先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目標。如果連你都不是很知道你的目的的話,建議你先看看封面,再回想一下自己當時是因爲什麼原因買下了這本書。如果想到了這些你依舊沒弄清楚你的目標的話,這裏有個模板可以給你用:

買書目的:我遇到的問題;

我希望從書中得到些什麼:我想要的解決辦法、我想要的啓示。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用一分鐘呼吸4到6次的節奏,讓你的大腦集中一下注意力。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認爲,這樣的辦法可以讓你更專注。

專注的思考你想要什麼,會讓你更喜歡、更享受閱讀的過程。反之,如果你沒有目標,只知道從第一頁開始看,書就會變成課本,讓你感覺索然無味。

2、爲書中的知識設想屬於你的一個應用場景

很多人讀完書之後,都覺得自己懂了。但當自己以後遇到相同的情況時,依舊是懵的。總是等到最後纔想起“原來我能這樣做”。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反應遲鈍,沒有做到活學活用。但實際上,我們搞混了一個概念。即我懂了不等於我會了。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我們從書中得到的一般都是比較抽象的知識,爲了幫助我們的理解,書中舉得事例都是比較簡單的。也因於此,讓我們產生了“這件事很簡單,我一定會做到”的錯覺。實際上,我知道和我能做到並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天壤之別。

想要讓書中高大上的理論爲你所用,單靠書中的例子幫你理解其實是不管用的。你還需要爲你自己設定一個場景,用這個場景讓書中的理論變成現實,學以致用。除此之外,建議不要先讀文章中的例子,因爲文章中的例子與場景可能會限制你的思考。但我們可以在自己想玩之後與書中的例子對比一下,仔細對比下你與書中的差別,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3、用自己學到的東西重新整理成一本書

書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書中的排版是按照作者的思路來的。即使我們購買了這本書,但思路還是作者自己的,並不是我們的。但我們從書中摘抄、記錄下來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的。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就把自己寫下來的東西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來。用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經驗整理出來。這樣寫出來的內容,纔是我們真正意義上自己的東西。如何把我們的思路整理出來呢?

A:學習目的是整理內容的大框架

“我想學到的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我可以在哪些場合用到它?”這些思考都是我們整理思路時的核心問題。只有把這個大框架做好,再依次填補出我們想要的知識點與經驗,我們才能真的從一本書中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B:利用網絡管理資源,整理思路

繁雜的書寫方式有時候會讓你的思路更亂,因此,有時候我們需要藉助科技的幫忙。例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等筆記類軟件就是很好的整理思路神器。

C:思路整理從不是一勞永逸,需要定時更新

對於信息爆炸的時代而言,我們已經學到的知識永遠在更新,稍不注意,就有更改。想要讓你總結的內容更可靠,你就必須要保證不斷的更新內容。因此,尋找專業的知識補充途徑比我們一年要讀多少本書還重要。

閱讀注重的是積累而不是結果知乎大V:不讀書與年讀500+本書的距離,絕不在於我書讀得比你多

閱讀量與你的能力成正比?並不一定。但能力與方法一定成正比。如果一昧貪求數量,而忽視方法的積累。你得到的結果並不會讓你愉快。

想起一位知乎大V說過的一句話,“閱讀只是發展你能力的第一步。而如何閱讀是一個技術活,如何讓自己的閱讀能力變得更高效、更有趣,就需要我們用到正確的方法”。

單純依靠多讀書來尋求能力的改變,實際上是不可取的。所謂讀書與不讀書的差距,其實是在方法上,而不是數量上。這一點,我想我們要注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