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病理科普系列2:揭开术中冰冻报告的神秘面纱

接上篇:

病理科普系列1:论一份病理报告的诞生 术中冰冻报告是什么?

难道把报告冰冻起来、束之高阁?

NO,NO,NO。

我们不仅不能把术中冰冻报告冰封,反而需要让临床医生尽快的知晓病理结果。

下面就来听听术中冰冻报告的故事,这是一个又快又准的过程。

因为涉及规范化取材、制片过程,常规的病理报告通常需要较长的报告周期。

但有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临床医生期待能尽快知晓病灶可能的情况,往往会申请术中快速冰冻诊断。

冰冻报告的流程和常规报告有类似之处,最开始的环节依然是标本的核收和取材;区别在于进行冰冻切片的组织是不能浸入液体中的(有时可用盐水纱布覆盖),是直接从患者体内取出的新鲜组织。

从取材角度讲,需要经验更为丰富的“老伙伴”来进行,因为取材速度、“刀工”、对组织器官结构的全面掌握等需要“更上一层楼”。

PS:感谢“甲状腺君”友情出演。 取材后,新鲜的组织标本被放置在"圆巴巴"载物头上,涂上胶冻样的包埋剂,就放入了这段故事第二个主角的"肚子"里。

请仔细看,-22度,-26度,对,这就"冰冻"的来由。

说粗俗点,把"肉肉"冻起来(请原谅此处对人体组织的不敬,我们也是为它好)。

待其冷冻变硬后,然后由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同样切出微米量级的组织片。

看见了那亮闪闪的刀片了吧,很锋利滴,千万要小心!!!

PS:我总认为发明冰冻切片技术和冰冻切片机的人估计是吃火锅的高手,原因大家都门儿清。戏说戏说,见谅! 要说前面的取材、制片、染色过程犹如"极速飞车",那么观察切片给出诊断就好似"临门一脚"了。

冰冻切片要求的是速度,这时候没有办法借助于其它病理诊断技术,生生地就看形态学的硬功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正常组织结构的形态,更要对病变特点了如指掌。

这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因为你即将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会对等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和患者带来巨大的影响。

PS:这一步需要扎实的形态学经验,就好比老道的刑警对于罪犯的高度敏感。 说来话长,其实路短!

20分钟,这台紧张的大戏落幕了。

我们科漂亮的大姐姐(实在不好用小姐姐,小姐姐们都暂时还没这个经验)拿起电话,和临床医生进行着最后的沟通,告知我们的诊断意见,为下一步的手术方案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时候体现的是我们病理人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我们真实的诊断意图告知临床医生,同样是一门技巧。

PS:快速这么快这么好,那咋不大力推广? Good question!快速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诊断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不是万能的,限于医院等级、术中冰冻取材的局限性、细胞内水分对形态的影响、以及一些特定组织(如骨、淋巴造血源性疾病)等。

我们仍然需要常规病理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徐医生荐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