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辭舊迎新。周圍都是忙碌的身影,忙着衝刺、忙着盤點、忙着總結成績、忙着擬定計劃……似乎只有忙碌的狀態才能讓人踏實一些。

可是,這種忙碌真的有意義麼?盯着這個問題半天,想到前段時間讀到一句話“大部分人是從來不思考的”,着實驚出一身冷汗。很多人的一生都是沿着一個既定的路線進行的,“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老去”,我管這種人生叫做“三好人生”——在家裏聽父母的,做個好孩子;在學校聽老師的,做個好學生;在單位聽領導的,做個好職員。

在很多人眼中,這樣的“歲月靜好”就挺好,至少大部分人都是滿意的。

但是,請等一下。我們似乎在整個環節裏忽略了最重要的角色,那纔是最重要、最真實也最核心的要素:我們自己。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難道不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去設計、去踐行麼?這不是狹隘的個人主義,更不是帶着明顯主觀色彩的自私自利,而是從內在視角出發,重新審視我們的人生。

1

重新理解人生和時間

那到底什麼纔是人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思考“時間是什麼?”

時間是萬物的生滅序列,是物質運動和能量傳遞的過程,是永遠向前的矢量數據,是衡量物理世界的基本量綱……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準確的定義可以清晰地表達時間的哲學意義。

在我看來,時間是無法脫離主體去認識的。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時間質量基本上等同於生命質量。用一個類比來說明,時間就像是比特流(對每個人都公平且無意義),而生命則是在比特流上附着的信息(會有極大差異)。

我們從前衡量生命的標準是基於時間的單一標準,貌似只有長度一個指標。事實上,這種“單向度”思維有極大的侷限性,我們只需要稍稍擴展一下認知,比如生命體驗的豐富程度、人生經歷的寬闊程度,我們就可以至少從長度、寬度和厚度三個維度來理解人生。如果說過去我們更加關注生命的長度,那麼未來我們需要將關注的焦點放在生命的質量上面,也就是那些信息層面的內容。

2

重新理解反省和進步

從這個角度理解人生,大概就是用豐富自己的方式過一生。我們每過一天,都需要思考一次:我的行爲模式可以得到更好反饋嗎?我的思維模式可以提升認知水平嗎?我的理念模式可以豐富生命體驗嗎?如果沒有,我該做出怎樣的調整?調整之後是否有效果,需要不斷反饋、不斷優化、不斷提醒自己要做時間的朋友,要讓自己在時間的洗練後變得更好。

這或許就是古代先賢們所說的“每日三省吾身”的意義吧。從這裏出發,咱們再往下深想一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其實都有一個“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過程,所謂進步主要來自於反饋和調整,而進步的速度其實主要取決於反饋調整的頻率。

記得去年看過一句感覺醍醐灌頂的話——“瘋狂就是重複做相同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反思一下,這不正是大部分人原地踏步的原因嗎?我們每天帶着幾乎完全相同的行爲模式、思維模式、理念模式去工作生活卻一直在期待“上天的眷顧”,本質上和每天用一組數據去買彩票卻期待中大獎並沒啥太多區別。

而那些真正的高手是如何煉成的?真是因爲智商情商可以輕鬆碾壓我們嗎?還是有什麼深不可測、高不可攀的背景?亦或是別的什麼不可名狀的原因?這裏面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但從概率論看受上天眷顧的畢竟是小部分人,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那些我們可以學習、可以改變、可以昇華的部分。要勇敢去打開那些高手的“暗箱”,找到破局的方法。

及時反省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前面我已經闡述過,所謂進步就是來源於反饋和調整。反饋、調整的源頭就是反省,通過反省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模式和風格,獲得最接近真實情況的反饋,這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經驗增量,長期堅持利大無窮。那些善於反省、經常反省的人進步一定更大、更快。以我自己爲例,我也在試圖深度反思,對於自己做一次年度覆盤,然後梳理出自己的反省清單和來年的行動原則,希望能在來年取得更好的成績。也就是說,我的進步是以“年”爲單位的,效率着實太低了。那些“每日三省吾身”的高手們是以“天”爲單位反省的,進步速度是我的300多倍!

3

重新理解朋友和交情

有人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孤獨就是生命中的一種常態。”

林語堂有一段關於“孤獨”的解讀,精彩極了。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但也有人說“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孤身一人難以生存,人都希望自己與他人發生聯繫,希望有同伴和朋友。”

亞里士多德認爲人類是天生社會性的動物。馬克思將這個觀點表達得更加徹底——“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如何理解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呢?竊以爲這兩種觀點其實是內在統一的,他們的分別只是因爲站在了不同的視角。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更偏向於前者;但如果從社會視角看,則更容易得出後者的結論。

我無意去做進一步的辯證分析,而是想重新認識“朋友”。看到過一句話“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對於個人來說,所謂朋友,一個解釋可以是那個和你相遇的有趣靈魂吧。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人需要抽象出兩層意義,一層是精神層面,另一層則是生理層面。我們需要獲得精神層面的支持,同時也需要行動層面的幫助,我更傾向於稱前者爲友情,後者爲交情。

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生存優勢,其中一條可以稱之爲“社會資源”,衡量標準就是朋友,而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接口與界面。所謂接口就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所謂界面就是個人靈魂的呈現。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優化自己的接口和界面,讓自己擁有更有魅力的相處方式、更有質量的辦事能力以及更有思想的對話交流。

4

重新理解選擇和堅持

我們奮鬥了很久,才發現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種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時間去悲傷,只能手忙腳亂地考慮新賽道。於是,我們花了更多時間做選擇,卻又發現不如當初繼續堅持。轉了一大圈,我們光忙着在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裏挑來挑去,卻發現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做好。

殊不知高手們通常是堅持所選擇的,而不是選擇所堅持的。那些不斷調整目標的看似精明的做法或許只能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或許只是方法,而不是目標本身。隨着年歲增長,我發現好像萬事萬物真的是相通的,你昨天想不通的、原來看不懂的、現在學不會的就算換個環境、換個方向也照舊想不通、看不懂、學不會。

所謂我執,就是對固有方法的不思進取;所謂堅持,就是對既定目標的孜孜不倦。看似對立的兩組詞,其實也有內在統一的含義。關鍵還是角度和方向。

5

重新理解個體與組織

在一家公司工作超過十年,我們真正學會的是什麼?是過硬的職場技能,還是嫺熟的人際關係處理技巧,抑或是專業領域的知識?(看到這樣的問題總是讓人汗顏)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在誕生之初非常有效地解決了工作效率問題,卻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對於追求個性化的今天而言,這套方法似乎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了。不信的話,可以試着用這套方法去管理一下那些年輕的新新人類,看看效力還剩多少。

如今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是離開了組織和平臺,我們還能依靠什麼在社會上生存。一些朋友在原來的公司都做得不錯,雖然談不上中流砥柱,但都算是公司的骨幹力量。然而到了新機構都表現欠佳,這當中多少有些“水土不服”的因素,更多的還是對於自身的誤判,將從前組織或者平臺的力量認爲是個人的能力,表現出來就是眼高手低。

在工業經濟時代,組織與個人通常都是建立在僱傭關係之上,8小時工作制是時代標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8小時工作制似乎已經被打破,個體與組織之間也不完全是僱用與被僱用的關係,個體更多像是“嵌入”組織平臺之上,“U盤式就業”、“分時就業”以及“大平臺+小前端”的協作模式正在成爲工作新範式。

因此,個體最重要的使命是從組織或者平臺中“解耦”出自己獨特的技能,這當中既可能是通用型技能也可能是專有性技能,相同點在於都不依賴於組織和平臺,並可以藉助優秀的“兼容性”隨時嵌入新的協作平臺。而組織的使命也變成了能力培育和外溢,通過將能力封裝成產品或者服務,再向其他行業、企業賦能,從而佔據有利的生態位獲取對應的生存優勢,面向個體應打造出更能激發個體優勢的平臺協作能力,創造更有競爭力的“生產關係”,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技能的能量體嵌入到組織的平臺上,纔會形成正向循環。

6

重新理解移動與進化

某種意義上講,移動能力代表着進化程度。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移動能力不如動物,因此往往位於食物鏈的末端。在社會中,那些更擅長移動的人往往擁有更高的生存技藝和更好的生存空間。舉個例子,在大城市生活,懂得藉助公共交通工具提升移動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越早get這種技能就越容易提高生活品質,而那些“宅家一族”就沒這麼幸運了,還好現代社會有了外賣,不然恐怕連喫飯都是問題。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移動方式和效率問題。最著名的例子來自於馬拉松,爲了傳遞一個雅典人勝利的消息,通信小哥跑了42公里只爲發送“我們贏了”。本質上是將信息放在人的介質當中,再通過物理位移的方式實現信息傳遞。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都在試圖不斷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問題,送信、報信的人們都在試圖將注意力放在信差的交通工具上。標誌性的飛躍來自於人和信息的分離(比如中國的烽火狼煙),當人們試圖用更好的方式傳遞信息本身而不再依賴於人的物理位移時,通信技術就成爲了改變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在這裏我們可以試着開一個小腦洞,所謂移動能力是人攜帶信息的外部通信能力,一方面是物理位移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傳遞能力。無論是交通還是通信,無論是原子還是比特,我們都應當使自己擁有低成本高效率移動的能力。

現代通信技術極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傳遞問題,但是現代文明制度卻始終很難解決物理位移問題。作爲個體的物理位移尤其是跨區域的轉移仍然需要面臨重大的挑戰,移動能力的正向要素有自我實現的慾望、個人知識及能力水平和跨地域移動的經驗等,同時,影響移動能力的負向因素有自身的地域居住惰性(舒適區障礙)和目的地的排外傾向(跨區域門檻)。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我對於這其中蘊藏着的巨大成本和風險體會很深。不過考慮到個人以及家庭整體的進化,這些代價尚可接受。

7

重新理解流量與網絡

一切生意的本質都是流量,流量不僅有大小還有質量,其實對於個人來說也是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提升我們的知識、經驗與技能,我們管這個叫“成長流量”。作爲個體,我們每天的流量既可能指接觸的人流量,也可能是信息或者知識流量。重點是,一定要跟我們接觸併發生互動。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看,當“流量”開始呈指數式的增長,我感覺到的世界也像是重新被“激活”了,再也不僅僅侷限在從前的小圈子裏了,我個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因此,要加速個人成長有個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加大社交流量,建立更有針對性的社交流量池。那麼對於那些流量池很小的人來說怎麼辦呢?可以去網上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通過朋友介紹認識某些領域的專家、或者加入一些有意思的社羣,除了多與人接觸之外,還可以多閱讀經典好書、多瀏覽精彩博客、多體驗多彩生活,總之,想盡一切辦法擴大自己的“流量觸點”,儘可能去多獲取有效“流量”,實現流量“增益”。

想要提升流量,需要建構自己的流量網絡。曾經看到過一句話:“你需要的根本不是培養人脈,而是讓自己更有價值”。現代社會人們惜時如金,最昂貴的成本就是機會成本。要想拓展有效人脈、連接更多大神,我們自己得先變成別人的有效人脈。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得有可以被別人利用的價值。

除了流量網絡,我們還需要建立自己的協作網絡。無論是工作、創業還是生活,我們都可以通過構建一套自己的協作網絡來讓一切變得秩序井然。互聯網的興起讓這種協作關係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可以在多個平行世界中自如溝通、方便協作。一方面,我們要將自身打造成更易連接、更好合作、更有價值的節點,爲別人提供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善於利用網絡中的其他節點,爲自己提供更好的服務,用分工協作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天意,今年的冬天特別冷。世界陷入凜冬,人們陷入苦難,但冬天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苦難。有一個哲學家曾經說過,冬天教給俄羅斯的比任何宗教教給它的都多,而且冬天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俄羅斯。俄國人由於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冬天,學會了與寒冷相處的方式。拿破崙入侵俄國在冬天被打敗了,希特勒最後也在斯大林格勒被冬天擊敗,於是纔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纔有了今天的世界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冬天纔有了今天的世界。

古人說: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要認識到冬天的積極意義。它是在提醒人們去做一些平時在相對寬鬆自由、沒有那麼多挑戰的環境中不會去做的事,逼迫人們去積累資源、培養能力,讓自己可以更加從容地度過冬天,爲來年積蓄能量。

2018,在我們的手忙腳亂中匆匆告別;2019,在我們的深切憧憬中呼嘯而至。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從社會的視角看,作爲個體的我們實在太微不足道,然而從自己的視角看去卻又感覺正在經歷着人生的重大時刻。本想在新年到來之際許下願望,希望2019命運對我們好一點、下手輕一些,卻未曾想命運其實自有分寸。

2019,人生半場。在新起點開闢新戰場,只希望這一次當自己命運的締造者,不再因爲碌碌無爲而勸自己平凡可貴,不再因爲不夠自律而說自己不夠自由,不再因爲沒有系統而表現得不成體統……胸有大志、久久爲功、日日自省、持續精進,變成一個讓自己滿意、讓周圍快樂的人。

2018,和你握手言和;2019,和你深情相擁。

年度推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