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海眼”望更遠

廣袤海疆蔚藍深邃,一直是人類不斷探索的領域。守護藍色的海洋,構築我國“水下長城”是新時代向海圖強的使命擔當,在這背後有一支默默無聞的“夢之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海眼”系統項目團隊。他們歷時五年,成功打造出被譽爲“中國海眼”的國之重器。近日,該團隊獲得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

五年來,該研製團隊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克服了空前的難度:研製規模大,技術儲備弱,多項技術在國內仍爲空白,從原理突破到設備生產交錯疊加、同步推進。而且研製時間緊,約爲正常研製週期的一半。

這支“國家隊”的成員平均年齡約30歲,卻共計突破關鍵技術約60項,攻克世界級難題6項,實現水聲技術研製歷史上數個“第一次”,推廣應用至其他領域的技術10項,有效推動了多個專業的融合發展,實現了水聲裝備的跨越式發展,爲海洋強國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研中“砍左手”還是“砍右手”的糾結

10年前,七一五所副所長、聲吶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利生牽頭申請了一項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這也是該所牽頭申請獲得的第一個“973計劃”項目,國內水聲行業8家單位參與其中。

當國家正式啓動“海眼”研製時,基礎研究課題組在周利生總設計師的帶領下,以該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的成果爲起點,又踏上了系統研製的漫漫征程。其間,中船重工董事長鬍問鳴多次表示,“中船重工要有這個氣魄和擔當”,兩百多名青年技術骨幹踊躍報名,一個月內團隊便組建完成。

科技工作者常常面臨着“糾結”:因爲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更適合的方案,所以每一次決策都要面臨“砍左手”還是“砍右手”的抉擇。2014年夏,正值“海眼”系統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某分系統研製出現新問題,而節點考覈又迫在眉睫。當時,項目總設計師周利生正因勞累過度持續高燒而被“強制”住院。週末召開故障分析會,項目組誰也不忍心驚擾他。會上,正當項目人員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周利生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會場。原來,他心裏一直惦記着項目,得知情況後偷偷拔掉針頭趕來。

會議期間,他渾身發抖,多次幾近暈倒。在仔細聽取了故障原因分析後,周利生憑藉紮實的科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提出了優化方案,並果斷拍板:“有責任,我來擔!”

有科研人員事後總結經驗時表示,科研免不了在各種方案之間選擇,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要有人能高瞻遠矚地提出兼優方案,並有敢於擔當的勇氣,這樣既能按時完成,也能保證任務質量。

  與時間賽跑,打造國之重器

打造國之重器,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征程。在“海眼”系統核心設備研製的攻關階段,時任研究室主任的夏鐵堅研究員帶領20餘名年輕科研人員在湖上試驗場待了整整兩個月,驗證各種設計方案。

由於採取競爭擇優機制,各種設計方案均要經過嚴格的比對擇優,並通過專家評估。大家白天開展各項試驗,晚上對試驗結果和設計方案進行研討,身心承受着巨大壓力。經過8個月沒日沒夜的攻關,一個規模龐大、性能優越的分系統終於研製成功。

項目某分系統研製的關鍵時期,在湖上試驗現場進行拷機試驗。一天下午,在試驗時,分系統“砰”的一聲脆響,所有大功率管全部燒壞,無一倖免。分系統主管設計師張軍得知消息後,立即放下其他任務來到試驗現場。

這次意外,與其說考驗設備,不如說考驗大家科研賽跑的耐力。還有兩個月就要進行競爭比對,這種致命的現象讓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此次該分系統採用了很多新技術,經歷了大量的工程驗證。如果換方案,時間肯定來不及,競爭無疑就輸了;如果堅持原有方案,勢必要解決這次突如其來的故障,而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

張軍來到試驗現場,第一天,確定改造電路,從18點多一直幹到夜裏12點。第二天,加電拷機,可是沒幾分鐘問題又出現了,但過幾個週期卻又正常了,故障難以有效定位。第二臺設備試着下水拷機,但只過了十幾分鍾,就聽到一聲巨響,分系統火光四射,冒出一縷白煙。大家的信心再次受到重創。

根據排查的數據分析結果,張軍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立即決定修改電路保護策略,再次開始拷機,在經歷12個小時高度緊張的工作後,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2017年秋,“海眼”系統項目90%的技術風險得到釋放。但就在項目團隊即將迎來曙光的時刻,項目在海試中遇到了新難題——電纜在水下通信受阻,難以繼續完成試驗驗證工作。在總設計師的帶領下,項目組白天加黑夜地輪班幹,排查、整改,全部改進工作只用了10天就得以完成。

  50餘名黨員成長爲科研骨幹

“海眼”系統研製時,專門成立了一個系統研究室,它負責承擔信號處理和項目抓總工作。如果說“海眼”系統項目是一個巨人,那麼水聲系統宛如大腦和神經中樞。由研究室主任馬啓明博士帶隊,50餘名青年共同對系統架構設計、分機設備技術要求等進行系統研究,並承擔起同上級機關、船總體單位和協作配套單位的溝通協調任務。

馬啓明曾帶隊連續4天彙報技術方案到凌晨4點,第二天早上8點又準時繼續。進入系統實測階段後,團隊一年有200余天在海上度過。爲了搶時間,試驗船在六級海況下依然堅持出海,船體搖擺曾達40餘度,幾近傾覆,就連焊接到艙壁上的牀鋪都掉落下來。

如此情況下,暈船不可避免。大家常拿着塑料袋,邊吐邊工作,有時還要連軸轉三四十個小時。一羣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的年輕人,用實驗室裏寫成的10萬餘條代碼和幾百個日夜的海上拼搏,終於將項目推向新的階段。

信號處理總體組組長陳託在參與項目初期,曾因產後身體不適住院許久,回到崗位後又立即投入工作。項目最後一次綜合性能海試,她因爲過度勞累不慎摔傷,胳膊脫臼後外翻。見此情景,項目組成員都嚇了一跳。

此時,滿載所有人期待的試驗船航次已經開始,試驗船已經出發。如果中途返航,下次補試難有定期,項目承諾的進度任務就無法按節點完成;如果繼續航行,待完成試驗返回需要好幾天,陳託不僅要一直忍受疼痛,還可能因爲骨傷留下後遺症。

面對兩難的選擇,她暗暗打定了主意,請求項目組繼續試驗。最後,由項目組協調,再加上地方海事中心的支持,她才得以連夜乘坐露天救生船趕到醫院救治。當海試成功的消息傳來,她的眼裏噙着淚水,歡喜得像個孩子。

2015年11月,七一五所黨委在項目試驗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項目總師、時任黨委書記的周利生親自爲臨時黨支部授旗。2018年2月,在項目研製進入關鍵階段時,項目分系統還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在項目研製中的1800天中,有20餘名團員青年主動遞交入黨申請書,通過考察培養,有5名團員青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共有50餘名黨員成長爲科研骨幹。

如今,“海眼”系統項目團隊還帶來了額外的“人才紅利”:鍛鍊培養出的一批青年人才,逐步走上重要的中層管理和科研骨幹崗位,有1名青年入選國家青年拔尖人才(萬人計劃)、獲“浙江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有1名青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有兩名團員分別獲“中央企業優秀團員”“浙江省優秀團員”稱號,有1個集體獲得“中船重工五四紅旗團支部”榮譽。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章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