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悲壮豪放的《垓下歌》唱罢,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西楚霸王便带领八百将士开始突围。至乌江边的时候,这位23岁便带领吴中男儿起义反秦,后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败秦军而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的西楚霸王就这样放弃了生的希望而用一把长剑结束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

timg (3).jpg

对于项羽的生平事迹、历史贡献,自古以来便有各种评价,而对于这位西楚霸王是否应该自刎于乌江的各种争论,更是从未停歇。那么这位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评价的西楚霸王到底该不该死呢?  首先,我们来回望一下历史。秦朝末年,秦政苛刻,群雄奋起而反秦,其中就有随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的项羽。在这次起义中,他们杀了太守殷通,而项羽独自一人便斩杀了卫兵近百人,自此项羽开始登上历史的大舞台。随后项梁阵亡,项羽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奇迹般的大败秦军,因而被推举为“上将军”。自此以后,项羽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裂土封疆,自封为西楚霸王。  好,我们暂且不看项羽此后与刘邦四年的楚汉战争,只讨论项羽至此开始是否应该存在于历史中。此处且容我问三个问题。第一,起义自然不缺带头人,陈胜、吴广依然于项之前夺先,那么在此后灭秦的过程中有谁出的力比项羽大吗?第二,如果没有项羽,巨鹿之战一定能够成功吗?第三,就算秦暴政激起民愤,推翻其政权只是早晚的事,那么若是没有项羽,秦会那么快灭亡吗? timg (2).jpg 我想通过这三个问题就能够很容易的明白项羽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了吧?一句话,若无项羽,至少历史会推迟。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项羽与刘邦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刘邦开始争夺天下,由于项羽的勇猛过人以及刘邦身边的精英众多,天下之势一直难以明了。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兵败,然后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自此,大势明了,刘邦完胜。 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沉稳冷静,在胜利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然如何能够在率先攻入咸阳的情况下做出不杀子婴、和民众“约法三章”而且不受人民犒赏如此这般大获人心的事情来呢?第二,刘邦镇定机智,临危不乱。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狡诈奸猾,会装孙子,但在鸿门宴那种情况下不装孙子大概是十死无生了吧?第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也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在被项羽贬斥到汉中的时候做出把栈道烧掉以让项羽放心的事情。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刘邦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小喽啰一步步的走向胜利,一次次的死里逃生,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基本全仗仰他身边的一个个人才组成的刘邦班子。  事实上,刘邦的心狠手辣,自私自利,背信弃义很多时候也是成就他的一大因素,而这些,正是项羽所没有的,而这些,也正是争夺天下所需要的。u=2275681559,182927377&fm=27&gp=0.jpg  当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时,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悲壮而从容的话语,将项羽知耻重义的英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因而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佳句。也让后人永远的记住了这位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活的重情重义的西楚霸王!  纵观项羽一生:生于乱世,奋起反秦,君临天下,裂土分疆。是推动甚至改写过历史的人,最终因为其性格的弱点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最后随着乌江河畔的一道剑光,为其轰轰烈烈的人生画上了叹号。  项羽是个英雄,他基本符合所有人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他武可以倾尽天下,韬略可传承历史,侠骨柔情,重情重义,项羽他应该是个大侠,但不应该成为霸王,或许在他想要得到天下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结局的悲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