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悲壯豪放的《垓下歌》唱罷,曾經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西楚霸王便帶領八百將士開始突圍。至烏江邊的時候,這位23歲便帶領吳中男兒起義反秦,後在鉅鹿一戰,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而被各路諸侯推舉爲“上將軍”的西楚霸王就這樣放棄了生的希望而用一把長劍結束了自己年僅32歲的生命。

timg (3).jpg

對於項羽的生平事蹟、歷史貢獻,自古以來便有各種評價,而對於這位西楚霸王是否應該自刎於烏江的各種爭論,更是從未停歇。那麼這位有着“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評價的西楚霸王到底該不該死呢?  首先,我們來回望一下歷史。秦朝末年,秦政苛刻,羣雄奮起而反秦,其中就有隨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的項羽。在這次起義中,他們殺了太守殷通,而項羽獨自一人便斬殺了衛兵近百人,自此項羽開始登上歷史的大舞臺。隨後項梁陣亡,項羽渡河救趙王歇。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奇蹟般的大敗秦軍,因而被推舉爲“上將軍”。自此以後,項羽所向披靡,直至進軍咸陽,裂土封疆,自封爲西楚霸王。  好,我們暫且不看項羽此後與劉邦四年的楚漢戰爭,只討論項羽至此開始是否應該存在於歷史中。此處且容我問三個問題。第一,起義自然不缺帶頭人,陳勝、吳廣依然於項之前奪先,那麼在此後滅秦的過程中有誰出的力比項羽大嗎?第二,如果沒有項羽,鉅鹿之戰一定能夠成功嗎?第三,就算秦暴政激起民憤,推翻其政權只是早晚的事,那麼若是沒有項羽,秦會那麼快滅亡嗎? timg (2).jpg 我想通過這三個問題就能夠很容易的明白項羽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了吧?一句話,若無項羽,至少歷史會推遲。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項羽與劉邦四年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劉邦開始爭奪天下,由於項羽的勇猛過人以及劉邦身邊的精英衆多,天下之勢一直難以明瞭。直至公元前202年,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兵敗,然後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自此,大勢明瞭,劉邦完勝。 首先,要歸功於他的沉穩冷靜,在勝利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然如何能夠在率先攻入咸陽的情況下做出不殺子嬰、和民衆“約法三章”而且不受人民犒賞如此這般大獲人心的事情來呢?第二,劉邦鎮定機智,臨危不亂。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狡詐奸猾,會裝孫子,但在鴻門宴那種情況下不裝孫子大概是十死無生了吧?第三,忍辱負重,能屈能伸。也正因爲如此纔可以在被項羽貶斥到漢中的時候做出把棧道燒掉以讓項羽放心的事情。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人善任,善於納諫。劉邦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小嘍囉一步步的走向勝利,一次次的死裏逃生,從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基本全仗仰他身邊的一個個人才組成的劉邦班子。  事實上,劉邦的心狠手辣,自私自利,背信棄義很多時候也是成就他的一大因素,而這些,正是項羽所沒有的,而這些,也正是爭奪天下所需要的。u=2275681559,182927377&fm=27&gp=0.jpg  當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時,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悲壯而從容的話語,將項羽知恥重義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因而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佳句。也讓後人永遠的記住了這位寧可站着死絕不跪着活的重情重義的西楚霸王!  縱觀項羽一生:生於亂世,奮起反秦,君臨天下,裂土分疆。是推動甚至改寫過歷史的人,最終因爲其性格的弱點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最後隨着烏江河畔的一道劍光,爲其轟轟烈烈的人生畫上了歎號。  項羽是個英雄,他基本符合所有人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他武可以傾盡天下,韜略可傳承歷史,俠骨柔情,重情重義,項羽他應該是個大俠,但不應該成爲霸王,或許在他想要得到天下的那一刻,便註定了結局的悲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