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半月談調查:越貧困越厭學?這些地方不同意

《半月談》今年第6期刊發報道《越窮的地方,越滋生“厭學症”?》,引發廣泛討論和共鳴。不過也有部分貧困縣表示不同意,認爲經濟發展滯後確實增加了辦好教育的難度,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半月談記者實地採訪發現,有的貧困地區學風仍然較好,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廣大羣衆,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衆多孩子的人生和家庭命運也因教育而改變。

“我們寧可不建辦公樓,也要蓋好教學樓”

江西安遠縣地處贛閩粵三省交界,是一個山區貧困縣。2017年,安遠以高分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

安遠縣政府辦公樓是20世紀60年代建的木板房,但2013年縣裏將蓋縣政府大樓的1億多元資金全部投入到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上。

“我們寧可不建辦公樓,也要蓋好教學樓。”安遠縣委書記嚴水石說,辦公樓不建不會影響工作效率,但學校不建會影響學生學習。

走進安遠縣浮槎中心小學就像進了一座園林,只有塑膠跑道上歡快奔跑的孩子們提醒這裏是學校。校長賴金華說,校園佔地61畝,新建3棟教學和附屬用房,包括多功能室、少年宮、食堂和教師週轉房。

因爲辦學條件改善、教學水平提升,安遠縣鶴子中心小學近3年有近200名學生從外地迴流就學,在校生從700多人增加到900多人。

鶴子中心小學校長龔春海說,以前家長認爲學校教育質量不好,就把孩子帶到定南縣、甚至廣東省上學,現在看到學校的變化紛紛讓孩子回家上學。

2014年以來,安遠縣共投入16.35億元,高規格地完成了全縣169所義務教育學校及18個鄉鎮中心幼兒園標準化建設,實現完小以下學校有標準籃球場,中心小學、初中以上學校都有200米以上塑膠運動場。

再苦不能苦教師

雖爲地處烏蒙山區的深度貧困大縣,雲南省會澤縣的教育也遠近聞名。近5年來,會澤縣先後有98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累計2萬餘名學生走出大山、考上大學。

海拔3150米、高寒缺氧的大海鄉是會澤縣海拔最高的鄉鎮,在這裏工作了38年的大海鄉中心完小老師朱龍照親眼見證了該鄉基礎教育的種種變化。

“從在村舍祠堂裏上課,到全村全鄉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從開學要去村民家裏動員,到家長孩子主動求學;從找不出幾個初中生、大部分時間在掃盲,到全鄉一年129人考上大學……”朱龍照說,他最感欣慰的是,當地很多孩子大學畢業後再次選擇回到大海鄉當老師。

“每年縣裏都爲骨幹教師發放津貼和獎勵,讓教師的職業尊嚴感更強。”會澤縣茚旺高中校長付飛說,在這樣的環境激勵下,各學校都培養出一批能喫苦、講奉獻、有愛心、業務精的教師隊伍。

重教必然尊師。近年來,安遠縣建設鄉村教師安居房1.6萬平方米,城區學校教師公寓1.85萬平方米,解決了1200多名教師的住房問題。2014年起,縣財政每年增加投入200多萬元,建立中、高級職稱教師全員聘任和按時晉檔制度,受益教師875名。

目前,安遠縣教師平均工資比其他行業平均高出15%,“讓教師成爲最令人羨慕的職業”正在成爲現實。

只有政府帶動,才能全民重教

“數字可以說明問題,儘管我們是個山區貧困縣,但歷屆縣委縣政府對教育都高度重視。”會澤縣教育局局長張宏說,2016年以來,全縣投入資金6.27億元,新建校舍31.80萬平方米,並添置了教學、實驗、信息技術及食堂設施設備,學校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在貧困地區,政府的導向作用特別明顯。政府重視教育,校舍等各方面條件好,教師有地位、有尊嚴,家長和學生就對教育有信心,願意上學。教學相長,隨着越來越多的孩子考上好大學,改變命運,更帶動了好學之風,形成良性循環。

2017年4月,安遠縣浮槎鄉教育發展協會成立,現場88名鄉賢和退休幹部參加,一共捐了85萬元用於支持教育發展。據統計,安遠縣所有鄉鎮均成立了教育基金會,現有各類教育基金會122個,共有教育基金約1.3億元,捐資助學蔚然成風。

5年前安遠縣浮槎中心小學還是一個無校門、無圍牆、無球場的“三無”學校。運動場就是一個小山包,佔地40畝,有139座墳墓。2017年4月纔開始改建爲運動場。

“當地民風較爲彪悍,原本怕徵地受阻,卻沒想到29戶羣衆主動將祖墳搬遷。”浮槎鄉黨委書記康弘站在運動場邊說,鄉里把中心小學的運動場與全鄉文體中心整合,平常白天給孩子們上課用,晚上成爲村民休閒活動的場所。

來源:半月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