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們口袋裏的錢全是用數字來替代,比紙幣還輕盈。可是要知道,在古代,人們不得不隨身攜帶沉重的金屬才能進行交易。

銀錠

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貨幣體制,但大體來說面值最小的錢幣都由銅製作,也使得銅幣成爲有相當存世量的文物。

漢五銖

新朝,是西漢和東漢的一道分界線,外戚王莽的干政使新朝短暫地取代了漢。

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

新朝國祚只有16年,但銅幣種類繁多,除標準的五銖錢以外,另鑄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分別濃縮了不等的貨幣價值,有點類似於支票。

新朝 大泉五十

其中面值最大的一種,被稱爲“國寶金匱直萬”,一枚值一萬錢,這可還行。

新朝錢幣 “國寶金匱直萬”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古幣。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幾經輾轉,於50年代初,我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近幾年,又一枚殘缺的“國寶金匱直萬”在西安出土,此幣只剩下寫着“國寶金匱”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已經遺失。

長期以來,古錢幣界對新朝“國寶金匱直萬”錢幣主要有以下幾種猜測與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爲,此錢非流通所用的貨幣,而是代表王莽佔有的黃金數量,是記載黃金總數的,表示這位新朝統治者擁金無數。

王莽

第二種說法認爲,新朝有“金貨一品”的錢制,且規定黃金一斤值平錢一萬。此錢中標有“直萬”,則表明可兌黃金一斤。因而“國寶金匱直萬”就可能是“金貨一品”。

海昏侯墓出土漢代金餅

第三種說法認爲,該錢可能是試鑄的樣錢,因折值太高而無法實施,就沒有進一步推行。

“國寶金匱直萬”母範

第四種說法認爲,“國寶金匱直萬”是鎮庫之寶,所有的官府錢莊都備一枚,作爲壓庫之用。

鑄幣廠出土的銅錢

“國寶金匱直萬”應當算是王莽的著名傑作了,如今,“國寶金匱直萬”是否真的兌換過一斤黃金不重要,僅有的這兩枚半銅幣能流傳至今已是奇蹟,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