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膝而跪的動作很簡單,也很複雜,複雜到從“尊敬和順從”到“卑賤與臣服”。那麼,“跪”何時由一種禮儀變成一種屈辱的象徵呢?

在沒有凳子、椅子等坐具時,古人席地而坐,這裏的“坐”就是跪坐,是一種端正嚴謹的坐姿,以示主客之間的尊重,公正平等,沒有高下。《周禮》中記載了“九拜”,九個不太一樣的動作全都屬於跪拜的禮儀,敬天地,尊能人,君主和大臣一樣,也是跪着議事。

北魏時期,胡牀(便攜式小馬紮)就已流入中原地區,但人們還是習慣跪坐。直至唐代,主流社會仍以跪爲正式坐姿。從宋朝開始,傢俱的規格整體提高了,桌椅的使用變得普遍,地位的高低也開始有較爲明顯的區分。

朝堂上,皇帝坐着,臣下站着。元朝的權力更是向皇帝集中,皇上坐着,羣臣跪着。漸漸地,跪就從習慣性的坐姿、表示尊重的禮儀,成爲臣服的象徵。當臣服裏透着一股子不甘心,就會覺得屈辱。這樣一路跪到明清,跪開始與奴性的意義有了關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