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已於12月31日凌晨開啓首映,票房預售異常火爆的這部影片,卻在上映之後來了一次口碑滑鐵盧。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在淘票票app上,參與影評的2000名觀衆當中,有超過400名觀衆給了一到兩星的差評,五分之一的差評率實在不是什麼好兆頭。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而在這些差評當中,最常見的評論就是“看不懂”、“看睡了”,甚至還有觀衆認爲這部影片是“年度最爛電影”。但我們同時也看到,經過了一夜的放映之後,本片的豆瓣評分仍然維持着7.4分的合格分數。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那麼問題來了,從預售火爆到大衆口碑滑鐵盧,《地球最後的夜晚》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難道是這屆觀衆真的不行,亦或是畢贛導演的作品不行了?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首先我們要先談到這部影片的定位——文藝藝術片,如此的定位就早早地爲影片預設了觀看門檻。希望看科幻、懸疑電影的觀衆因片名買票,走進電影院才知“走錯門”,心理落差自然帶來口碑下滑。

但影片仍然是濃郁的“畢贛風味”,冗長的一鏡到底和夢幻般的虛實結合,從影片質量出發,並不存在太多的問題。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這就如同前幾年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貌似武俠動作片的片名和海報,實際卻是文縐縐的沉悶悶的藝術片,票房慘淡也在意料之中。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但是與《刺客聶隱娘》不同的是,《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預售時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究竟是什麼使得這麼多“不明真相”的羣衆選擇了預訂電影票呢?

讓我們回溯到影片的預售階段,《地球最後的夜晚》創造了一個國產文藝片的記錄——預售票房1.2億,這個成績足足是畢贛處女座《路邊野餐》總票房(647萬)的將近20倍。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影片曾於今年年中在戛納電影節的大放異彩,畢贛首先以其鮮明獨特的風格在戛納電影節上爲影片取得了大量的關注,這爲影片的宣傳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緊接着就是最爲重要的影片宣傳造勢階段,與很多商業影片相同,影片經歷了一系列的線上營銷和點映造勢,這比起《路邊野餐》上映前的拘謹已是很大的進步。

但最大的問題同樣出在了這裏,影片的宣傳方將宣傳面鋪向了過多的無關受衆羣體,在淘票票的高贊評論當中,就有多條提到“從抖音過來的”,這條評論的點贊數將近5000,可以料想因抖音宣傳購票的人數可能會是近萬人。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習慣快餐式娛樂的抖音受衆顯然與《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文藝受衆相悖,同樣會導致心理落差。

更嚴重的是,影片在宣發過程中將懸疑、科幻、愛情三者作爲宣傳的賣點,前兩者直接誤導了一票觀衆,這究竟是有意爲之還是無心之失呢?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將影片的宣發推向“極惡”,那麼如此舉動的目的說得難聽點就是“騙錢”。

如果並非如此,是否有可能是宣發有意將文藝片推向大衆?廣撒網的形式即便僅僅使5%的觀衆接受了文藝片,也能算是一種成功。

《地球最後的夜晚》口碑崩盤,究竟是觀衆太傻,還是導演不行?

但若以上兩種說法都並非本意,那麼我們只能說《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宣發,就是一場災難性的失誤。

畢贛導演沒有錯,他拍出了他想拍的電影;觀衆沒有錯,他們買票去看想看的電影,發現是“標題黨”則差評爲快;那麼宣發究竟錯了嗎?這點交由大家評判。

本期互動:你看了《地球最後的夜晚》了嗎?如果沒有,你會去電影院觀看嗎?

最新影視資訊,最有態度影評,盡在“反調電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