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乘用車銷量造4月份持續下滑,人們對於之前汽車下鄉、增值稅減稅對汽車行業的提振作用基本不抱希望,但是把目光放回到中國乘用車市場內部,誰纔是中國乘用車市場持續下滑的主要推動力?直到我們看到了4月自主品牌整體的銷量表現和降幅。

4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總銷量爲58.47萬,同比下滑27.88%,佔據乘用車銷售總量的份額爲37.13%,是2010年至今,中國自主品牌佔據市場份額最低的一次,上一次中國品牌乘用車跌破40%份額大關,還是在2014年,也就是購置稅減免前中國汽車市場陷入低迷的時間段,如今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式的起伏之後,自主品牌又一次重回原點,還在地上砸了個坑,創下了市場份額新低。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滑的同時,自主品牌的另一個問題便是銷量的分佈不均,4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量爲58.47萬輛,吉利汽車銷量爲10.39萬輛,長城汽車銷量8.38萬輛,加上長安汽車的銷量,這三大自主一線品牌的銷量就佔據了超過20多萬的銷量,剩下如此多的自主品牌瓜分剩餘的30多萬銷量,可見整體發展均衡有多嚴重。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體現在具體品牌上,海馬汽車4月銷量爲2650輛,同比下滑35%,海馬汽車將最後的希望壓在了即將問世的海馬8S身上,但是可能對於這個品牌的銷量提振意義並不會很大。當然類似觀致、寶沃等品牌銷量也處在一個末端位置,整體的銷量表現很慘淡。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自主品牌到了當下的境遇,本該有的市場份額被合資品牌不斷侵佔,其實是今年之前就應該想到的結果,在2014年開始的購置稅減半政策,對於很多自主品牌來說,像是一根救命稻草,救活了很多面臨出局的自主品牌,讓它們苟延殘喘下來,同時吸引了一些新的廠商進入了中國乘用車市場,而對於絕大多數的自主品牌來說,本質上是沒有核心技術的,大家比的就是價格和裝配能力,產品的同質化程度相當之高,因此幾年的購置稅減免下來,自主品牌們拼的就是個價格,在我們看來,很多二三線品牌的產品品質還在走下坡路,這都是價格戰和矇眼狂奔帶來的結果。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而當時的購置稅減免對於一些合資品牌來說,倒成爲一個產品轉型的機會,比如日系品牌,經歷小排量購置稅減免,本田、豐田看到了未來在中國汽車市場,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前景相對比較渺茫,今早轉型小排量渦輪增壓或許是一個出路,因此在購置稅減免政策即將結束的時候,本田、豐田、日產的一些產品已經搭載了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當然,大衆、通用等品牌的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普及率就更高了,但是問題在於這些品牌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更加擅長的領域,因此在購置稅減免政策到期之後,這些合資成爲了更加全面、更接中國政策、地氣的品牌。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因此在中國汽車市場跳出購置稅減免之後,市場迅速萎縮的大前提下,很多消費者將選擇的目標放在了合資品牌產品上,即使是遠在縣鄉的消費者,合資品牌也是他們的首選,也就是說,在2014年—2017年自主品牌在銷量上狂奔的那幾年,在整體的產品和技術上,提升很小,也並沒有成功的吸引到中國消費者的信賴,當然這點有一些小小的絕對,類似吉利這樣的品牌算是出頭了,但是大多數自主品牌還是沒有進步,因此在車市低迷的情況下,我們纔會看到很多自主品牌銷量呈現幾何數級的遞減,說白了,就是自主品牌並沒有獲得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可,因此如今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直接跌到了37%的低位。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今天的自主品牌,在整體下滑的前提下,陷入了新一輪的新品競賽和價格戰,新車推出的速度越來越快,價格越來越低,這不由的讓我們對之前格力董明珠對自主品牌“粗製濫造”的評價,深有同感,畢竟缺乏長時間的研發、檢驗,成本一降再降,很難說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這是一個並不利好的現狀。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再創新低,37%的背後是幾家獨大和全面沉淪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自主品牌不僅僅全陣容下滑,而且呈現非常明顯的分佈不均,如今再寄希望於相關層面再次出售拯救自主品牌,希望並不大,畢竟之前慘痛的經驗告訴我們,自主品牌想要整體成長,唯一的方式就是大面積瘦身,淘汰掉一大部分自主品牌,或許纔有自主品牌才能出那麼一兩個以技術和產品獲得市場的自主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