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緊脈並不經常出現,人們對於緊脈的印象仍然比較深刻,這與緊脈特殊的表現有莫大的關係。

《素問》最早有關於緊脈的脈象描述"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東漢時期,張仲景在研究過緊脈的特點時候認爲緊脈"轉索無常",緊脈如繩索左右擺動一樣沒有規律可循,王叔和在《脈經》書中稱緊脈"數如切繩",在人們以往認識緊脈的基礎上又增進一步認識,認爲緊脈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脈象而是相兼脈,緊中見數脈。

緊脈的脈形較有力,繃急緊張,來去時候都十分有力量,它在搏動時候有一種左右轉動,彈搏人手的感受。先生在教授我關於緊脈的知識時候說"緊脈指下感受就好似人們農忙時候搓緊草繩時候一般,當兩股草繩合爲一股時候,繩子牽繩力量陡然加大,有掙脫手指之勢,這便是"牽繩轉索"之意了",《診家正眼》又稱緊脈"如絞轉索,如切緊繩",不可謂是不周到細緻。

緊脈來勢較疾,一般是4-5至,有時候能達到6至,堅博抗指,舉法尚不能完全感受緊脈的形勢,而耐尋按,故指下須稍用力才能夠感受緊脈脈形、脈勢。雖然緊脈指下感受有力量,氣勢宏大,不過緊脈來時並非毫無柔然氣勢,其脈體不甚粗大,雖類似弦脈,但較之弦脈有柔和之意,臨牀上需要認真鑑別。

緊脈臨牀上多見於實寒證、嚴重的疼痛、飲食積滯等原因造成的疾病中。出現緊脈多表示機體正氣尚十分充足,而邪氣又十分旺盛,兩相角鬥,膠着難分,於是出現相爭劇烈,脈管收縮緊束之象。

實寒證爲外感寒邪,故出現脈道收緊,外感寒邪,患者脈有浮象,於是實寒證患者脈象多爲浮緊,而要是寒邪直中於裏,出現裏實寒證,則患者脈象略沉,出現沉緊脈,正如《景嶽全書》書中所稱"緊爲陰多陽少,乃陰邪激搏之候",可以與它脈象相鑑別。其餘如患者飲食過多,或胃氣不足,飲食不能消化,腐熟困難,胃道不通,則傷食而出現緊脈,劇烈的疼痛如骨折傷,脈象也偏緊脈。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千鍾粟,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