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民國時期素有“民國四公子”的說法,雖然關於具體所指有許多不同版本,但主流都認爲是“兩將軍”加“雙詞客”。“兩將軍”,即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還有一個則是人送外號“紅豆館主”的前清世襲鎮國將軍溥侗。所謂“雙詞客”,指的是袁克文和張伯駒二人。這二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喜歡填詞,癡迷於中國戲曲文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張伯駒的傳奇人生。

他是袁世凱表侄,曾無償捐獻十億元文物,晚年住院卻被告知不夠格

▲張伯駒青年時期舊照

張伯駒,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3月14日生於河南項城,原名爲張家琪,生父名爲張錦芳。張伯駒六歲時,連同他的妹妹一起過繼給伯父張鎮芳,張鎮芳此時正擔任任直隸總督(也是清朝最後一位直隸總督)。張鎮芳是袁世凱哥哥的內弟,因此說起來張伯駒還是袁世凱的表侄。袁世凱當初任直隸總督時,張鎮芳負責鹽政,一手創辦了北方第一家商業銀行。張鎮芳一時間可謂官運財運亨通,不幸的是膝下兩個子女先後夭折,所以才從弟弟張錦芳那邊過繼了一兒一女。民國建立後,張鎮芳先後出任過河南都督,之後又下海經商,搞過煤礦也創辦過銀行。

他是袁世凱表侄,曾無償捐獻十億元文物,晚年住院卻被告知不夠格

▲袁世凱劇照

出生於這樣的家庭,張伯駒的童年可謂是光芒環繞,不僅衣食無憂,而且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七歲進入私塾學習,九歲便可以寫詩,時人稱之爲“神童”。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十八歲的張伯駒進入袁世凱創辦的新軍模範團騎兵科學習,畢業後正式投身於軍界,曾任陝西督軍公署參議。除此之外,張伯駒還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軍閥手下擔任過提調參議等職。

他是袁世凱表侄,曾無償捐獻十億元文物,晚年住院卻被告知不夠格

▲唐代韓幹《照夜白圖》

北洋政府覆滅後,張伯駒轉身進入金融界,同時逐漸癡迷於收藏。在張伯駒妻子潘素看來這就是敗家,認爲張伯駒難以中興張氏家業。說起來,張伯駒一開始只是把收藏當做愛好,沒成想最後竟然會發展成他一生的事業。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得知恭親王奕訢之孫溥儒要變賣唐朝韓幹《照夜白圖》,張伯駒主動出面購買,最終卻失之交臂,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一經歷使得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保護國寶不再外流。

他是袁世凱表侄,曾無償捐獻十億元文物,晚年住院卻被告知不夠格

▲晉代陸機《平復帖》

爲了收藏,張伯駒不惜賣掉佔地面積達15畝的大宅子,這個宅子正是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的住所。事實上,張伯駒在北京有很多家產,但都是爲了購買書畫而一一變賣。正是他這種不計成本的做法,才保留下《張好好詩》《遊春圖》《上陽臺帖》《平復帖》等一大批稀世名作。1956年,張伯駒和妻子商議後,決心將三十年來所收藏的各類珍品全部無償獻給故宮博物館。政府爲此特批20萬元獎金,張伯駒卻婉言謝絕,還說:“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據統計,張伯駒在解放後所捐獻的藏品,累計價值超過十億元。

他是袁世凱表侄,曾無償捐獻十億元文物,晚年住院卻被告知不夠格

▲1982年2月25日張伯駒先生最後合影

動盪時代結束後,張伯駒夫婦回到北京,卻愕然地發現家中房產早已被人侵佔,於是兩人只好寄身在一個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內,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1982年2月,張伯駒因重感冒住進北大醫院,被安排到一個八人間。由於張伯駒病得嚴重,妻子潘素希望能給他換成單人間或者雙人間,以便自己能更好地照護。然而院方卻拒絕了潘素的請求,還直接告知說張伯駒的級別不夠。誰也沒有想到,一個滿腔赤忱的收藏家,晚年竟會落得如此田地。

參考資料:

《張伯駒傳》《一代名士張伯駒:文化高原上的奇峯》

微信公衆號:趣觀歷史,每日爲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近代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銘記先烈、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裏與你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