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皮卡说:“这说明中印文化和传统思维的根基是一样的,如果年轻人从印度传统医学入手,会非常乐意接受并相信中医针灸的神奇。寻味而望,一位裹着头巾的锡克教医生正熟练地点火烧艾,再配合针灸为印度患者进行治疗,娴熟的施诊手法让记者恍惚间以为回到了中国。

(文/赵旭)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卢迪亚纳市有一所柯棣华针灸慈善医院,建立至今已有44年。在院长辛格的带领下,这所医院已在当地家喻户晓,成为不少当地人求医治病的首选。走进医院,扑面而来的是艾草的味道。寻味而望,一位裹着头巾的锡克教医生正熟练地点火烧艾,再配合针灸为印度患者进行治疗,娴熟的施诊手法让记者恍惚间以为回到了中国。

无独有偶,远在2000公里外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的印度综合医学研究所里,巴卡什博士和他的团队也在用针灸疗法为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治疗。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使他颇有名望,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过去数十年间,这两家医院的大夫们通过手里的银针延续着中印民间的友好往来。去年底,中印两国政府共同启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提升中印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水平。随后,印度政府在今年初宣布将中医针灸正式列为独立的医疗体系,为在印度发展中医针灸铺平道路。随着中印两国民间交往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这种疗法,成为中国针灸的粉丝。

治愈乒乓球运动员旧伤

令记者意想不到的是,对于卢迪亚纳这个人口近200万的城市来说,一家针灸医院的知名度竟如此之高。记者在街头多次随机询问行人是否知晓针灸医院以及如何前往,不超过三个人准能问到。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作为载体的一根小小银针散发出的能量不容小觑。

前来柯棣华针灸慈善医院就诊的阿南德看到中国面孔的记者时颇为惊讶,当得知记者身份后变得十分激动。他拉着记者的手兴奋地说,针灸不仅治好了他的腿疾,也改变了他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让他从内心对中医继而对中国倍感亲近,为此他专程去过北京和上海求医。几年下来他感觉,中印民间交流空间仍有广阔潜力。

而印度青年施皮卡接受治疗的经历表明,针灸不但带来身体的健康,更是从情感层面影响着她和她的家庭。24岁的施皮卡曾是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但在20岁时因为伤病而不得不选择退役,随后她遍寻名医而不得治,直到遇上了中医针灸。“我在接受针灸治疗两个月后,腰部连带腿伤都有了明显好转。因而我开始深入了解中医,进而感知中国文化。中医针灸治愈了我的旧伤,我父亲的顽疾也在我不断地坚持下得以减轻。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与父亲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我看待事物的眼界更为开阔。中医讲究的天人合一和中国文化中的兼容并蓄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让我的家庭更加和睦”,施皮卡说。

针灸医馆传播中华文化

同样的事例不只发生在卢迪亚纳,过去几十年间,针灸疗法也一直在加尔各答被广泛实践。

由巴卡什院长创建于1981年的印度综合医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将针灸与印度传统阿育吠陀和瑜伽等治疗手法进行系统性融合实践,迄今已成功完成印度政府批准的6个试验项目。巴卡什还根据中印患者对针刺耐受力的不同,制作了更贴合印度患者使用的针。

青年戈帕尔·比斯瓦斯是一名建筑工人,来自西孟加拉邦一个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几年前他在工作时遭遇意外,在接受一次大的脑部手术后丧失部分身体机能,慕名来到巴卡什医生的针灸中心接受治疗。经过12次施诊后,他的右腿已能够活动并开始尝试说话,这让他饱受疾困折磨的家人倍感欣慰。

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前来两家医院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在柯棣华慈善针灸医院看到,从每天早上9点30分开门到中午1点闭诊,十几个诊疗室一直在忙碌;而印度综合医学研究所住院部里同样住满了患者。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家医院还从一个治病救人的医馆,变成了传播医理培养医生的课堂。

55岁的哈普利特就是求诊成医的典型。她的丈夫20年前曾接受针灸治疗风湿关节炎,见到效果后她便开始学习针灸疗法,并通过三年半的学习拿到了医学学位。移民加拿大后,他们一家在加拿大开了针灸诊所,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也通过针灸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

哈普利特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在印度认识并学习针灸治疗,却在加拿大为中国朋友进行诊治。中国俗语里有久病成医的说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对话。”

文化同源加速中医推广

针灸为何能在印度广受欢迎?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当今印度的青年群体开始更多地选择回归传统,他们青睐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疗法,也日益接受中医针灸。

施皮卡表示,她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前也曾尝试过通过传统印医阿育吠陀疗法进行治疗。她发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因而在研究阿育吠陀疗法的同时自然就会了解到中医疗法。在医理方面,中医与印医竟然如此相似。施皮卡说:“这说明中印文化和传统思维的根基是一样的,如果年轻人从印度传统医学入手,会非常乐意接受并相信中医针灸的神奇。”

中国中医药大学博士黄拓长期进行中医与印医对比研究,这位80后年轻中医向记者解释说,中医和印医在医学表现形式上不太一样,但是核心思想是相同的。中印文明具有同源性和相似性,因而从基础文明孕育出的医学科学在逻辑上是相通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医针灸会在印度更容易被广为接受。他说,中印之间可以在这些脱胎于基础文明的文化领域开展对话。

柯棣华慈善针灸医院院长辛格告诉记者,中医针灸疗法在印度推广的潜力十分巨大。这是因为当前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西医普遍选择在城市开设诊所,造成农村医生数量严重缺乏。其次,针灸诊治主要靠医生的经验而非设备诊断,这就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再者针灸治疗价格也相对便宜,符合大部分印度民众现阶段的消费水平。

银针传承八十年情谊

中印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人民的友谊更是在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中得到升华。60多年前印度医生主动到中国学习针灸疗法并传回印度,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印度医生柯棣华、巴苏华等参加了印度援华抗日医疗队,柯棣华大夫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巴苏华大夫回国后于1957年再度访华,并在这期间见识到针灸的神奇,决心把这项有效的医疗技术带回印度。1959年,他第三次前往中国并学习针灸。回国后,巴苏华用针灸治病救人、培养后进,针灸疗法得以向印度全国传播。

柯棣华慈善针灸医院院墙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不仅讲述了这所医院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印民间交往的生动事例。40多年来,医院在克服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培养出一批批针灸医师,通过中医针灸疗法推动中印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正如辛格院长所说,一根小小银针将80多年前中印人民的友好情谊传承下来,将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作者为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