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六年所铸。

基本解释[flat silver ]中国旧时所流通的本位货币,使用的银制硬币,圆形,价值一圆,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也叫“银洋”,俗称“洋钱”。详细解释亦作“银元 ”。俗称“洋钱”。俗称“洋钿”。俗称“大洋”。银质圆形货币的通称。清孙诒让《周礼政要·金布》:“近年广东 、湖北 、福建及南北洋始铸银圆,而为数总不敌外洋之多。”《孽海花》第二六回:“只为耿义祝嘏来京,骗了他属吏造币厅总办三万个新铸银圆。”袁鹰 《深深的怀念》:“老贫农杨桂芬家,也用红军送的三块银元,做成一件精致的纪念品,作为传家宝。”

银元,又名银圆、大洋,是大型银质铸币通称,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