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管結構:過去(平面晶體管Planar FET)、現在(鰭式場效應晶體管FinFET)、未來(環繞柵極晶體管GAAFET)。

目前只有三星一家佈局了GAAFET結構,應用於3nm,而三星在GAAFET獨創了優化後的版本MBCFET結構。

爲了方便理解,介紹下晶體管的發展歷史故事梗概。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衆所周知,0和1生萬物,是信息世界(說現實世界也沒毛病)的“道”,而晶體管承載着將0101之類的數字信息轉換成電信號的半導體硬件。晶體管由“溝道”和“柵極”組成,其中電流在半導體的源極和漏極之間流動,“柵極”用於管理流過溝道的電流。 門通過放大電信號並且還用作開關來產生二進制系統數據。 因此,晶體管基本上是半導體芯片的基本元件。

隨着晶體管變小,源極和漏極之間的距離變小,使得晶體管難以作爲開關工作。 這被稱爲“短溝道效應”,平面晶體管的設計停留在20nm節點。

爲了克服短溝道效應,全耗盡晶體管成爲下一代晶體管。 該晶體管使用薄硅(Si)溝道,通過增強柵極調整溝道的能力來避免短溝道效應。 其結構格式由傳統晶體管(平面溝道上的柵極)演變而來,變成薄而堅固的結構,具有與三個側面的門互鎖的直立矩形通道。 由於這個薄的站立通道有點像魚的背鰭,它也被稱爲'鰭式晶體管'。

平面晶體管僅允許溝道和柵極僅在一個平面中接觸,但是鰭式晶體管具有三維結構,其允許溝道的三個側面(不包括其底部)與柵極接觸。 這種與柵極的增加的接觸改善了半導體性能並且增加了工作電壓的降低,解決了由短溝道效應引起的問題。

然而,在經過幾代開發和工藝轉換之後,鰭式晶體管現在也面臨着侷限。 半導體工業越來越需要能夠進一步降低工作電壓的晶體管。 儘管鰭式晶體管的三維結構,四個側面中只有三個與柵極接觸現在正成爲限制,所以FinFET晶體管也就只能支撐到4nm節點。

接下來怎麼辦,按照剛纔的思路,溝道和柵極的接觸面越多越好,那麼如何讓它四個面都接觸呢,GAAFET應運而生,這個設計使得溝道的四個截面都和柵極接觸,360度環繞消除短溝道效應。

典型的GAA晶體管是納米柱,直徑太小才1nm,但是溝道需要儘可能寬允許大量電流通過,所以三星把這幾根納米柱改成面積大的納米片,被稱爲MBCFET晶體管(多橋通道場效應晶體管),這是三星的專利設計,MBCFET™通過將線形通道結構與二維納米片對齊,增加了與柵極接觸的面積,從而實現更簡單的器件集成以及增加電流。 三星的MBCFET™是一種具有競爭力的晶體管結構,它不僅包括通過GAA結構減輕短溝道效應的手段,而且還通過擴展通道面積來提高性能。

與現有的7nm鰭式晶體管工藝技術相比,MBCFET™可將功耗降低50%,性能提高30%,並將晶體管佔用面積減少45%。

GAA晶體管的發展,相當於半導體技術的工業革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三星是目前唯一提供未來交付計劃的公司。 此外,MBCFET™的成功創造標誌着三星全球業界領先的技術實力。 它爲改變半導體產業奠定了基礎,否則如果按照FinFET的思路,半導體產業將停留在4nm規模。

三星在這方面搶佔了先機,比臺積電和英特爾早了至少一年,三星的3nm Gate-All-Around(GAA)工藝,3GAE,開發正在進行中。該公司今天指出,它的工藝設計套件(PDK)版本0.1 for 3GAE已於4月發佈。

上個月24日,三星電子宣佈,將在未來10年內(至2030年)在包括代工服務在內的其邏輯芯片業務上投資133兆韓元 (約1158億美元 ),以期超越臺積電,成爲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廠,目前看來,佈局3nm GAA工藝是一個好開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