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彪又問周北峯,周北峯也說傅作義的希望和要求已經全談了,他個人已沒什麼意見,林彪就吩咐劉亞樓“把會談的結果整理成一個紀要以便草簽”,會談就算結束了。傅作義派人出城,全權代表周北峯,有張東蓀同行前往林彪司令部,林彪派聶榮臻與代表初步接觸後,綜合傅作義希望談清的要點爲:。

來源:河北新聞網

 傅作義派人出城,全權代表周北峯,有張東蓀同行前往林彪司令部,林彪派聶榮臻與代表初步接觸後,綜合傅作義希望談清的要點爲:

一、平、津、塘和綏遠問題一起解決;

二、平、津等地要允許其他黨派和報刊存在;

三、新政府中要有進步人士參加;

四、軍隊不要用投降或在城內繳械的方式解決,而是用調到城外整編的方式解決。

聶榮臻回到孟家樓後,馬上把與張東蓀、周北峯晤談的情況,向林彪作了彙報,並立即報告了黨中央,請予指示。

次日凌晨2時許,中央的覆電到了。中央軍委的指示說:

(一)因爲傅作義派人出來談判,具有欺騙人民的作用,並有張東蓀在場,故我們應注意運用策略。你們應回答如下幾點。

(甲)平、津、塘、綏均應解決,但塘、綏人民困難尚小,平、津人民困難甚大,兩軍對峙,軍民糧食均有極大困難,故應迅速解決平、津問題。

(乙)爲避免平、津遭受破壞起見,人民解放軍方面可照傅方代表提議,傅方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遵照人民解放軍命令,開赴指定地點,用整編方式,根據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爲人民解放軍,並由雙方代表於三日內規定具體辦法,於一月十二日下午一點開始實施。平、津兩處辦理完畢後,即可照此辦法解決塘、綏問題。

(丙)政府中有進步人士,平、津報紙不只中共一家,是中共民主綱領中原來就有的,故不成爲問題。

(二)估計傅作義對於乙項是不能實行的,如果他能實行將軍隊開出城外,我們亦盡有辦法將其繳械,故可大膽答應傅方提議,表示仁至義盡。你們即應與周北峯討論實行此條的具體辦法,例如軍隊出城所取道路、駐地及其他事項,逼傅在十二日開始實行,使張東蓀看了認爲我方寬宏大量,完全是爲保全平、津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出此。

(三)對於要傅開口子、扣軍官、實行裏應外合這一點,現在不要提,待攻克天津後再說。

(四)如張東蓀不願久待,即可派車送他來中央所在地,並派人妥爲照顧。

看得出,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對傅作義的談判誠意還是有懷疑的。而且,在毛澤東的計劃中,早已準備好了下一張王牌:如果傅作義還想討價還價,那就馬上攻擊天津,讓傅作義徹底打消所有僥倖的念頭。林彪和聶榮臻心領神會,立即進行了認真研究。第二天,與周北峯、張東蓀的正式談判開始。這天上午10點鐘,林彪、聶榮臻、劉亞樓等一起到了八里莊。林彪是從不?嗦的人。坐下相互介紹後,他讓劉亞樓和聶榮臻帶過來的華北軍區作戰處長唐永健一起做記錄,就開始說:“周先生,你昨天與聶司令員談的,我們都知道了。今天我們就談一下傅先生的打算、要求和具體意見吧。”

周北峯說:“昨天夜間,我已給傅先生打了電報,說我們已到薊縣,並與聶司令員見了面,約定今天正式會談。傅先生覆電簡單,只是‘談後即報’四個字。”

林彪說:“那好吧,咱們今天先做初步的會談。你是先談北平問題呢,還是傅先生勢力範圍內的所有地區都談呢?”

周北峯重複昨天的意思說:“傅先生的意思,以平、津、塘、綏爲中心,所有傅先生統轄的地區和部隊都一起談。”

林彪說:“請電告傅先生,平、津、塘、綏的問題都要談,都要解決,但目前平、津的困難大,塘、綏的困難小,所以,我們的意見先解決平、津問題,再解決塘、綏問題和其他問題。還請再次告訴傅先生,希望他這一次一定要下定決心。”

周北峯表示一定轉達並重新把昨天與聶榮臻說的四點意見重複了一下之後提出:新保安、張家口作戰中的被俘人員,一律釋放,寬大處理,不作戰俘看待;對軍隊中的行政文職人員和工勤人員,要妥善安排工作,給予生活出路;對傅部所屬軍政人員過去的罪行,不予追究,一切由傅先生個人負責等。

林彪首先答覆說:“我們的意見是:所有的軍隊一律解放軍化,所有的地方一律解放區化。在這一總原則下,我們同意傅部出城整編的方式,由傅作義將軍下令把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開赴指定地點,採用整編方式,改編爲人民解放軍;對傅部的起義人員,一律不咎既往;所有張家口、新保安、懷來戰役被俘的軍官,一律釋放;傅先生的總部人員及他的高級幹部,也可以給予適當安排。”

接着,聶榮臻又着重講了當前的形勢和傅作義的出路,再次強調:“傅作義將軍除了按我們的辦法解決平、津問題還有可能爲人民做件好事外,其他已經別無出路。希望傅作義將軍早下決心。”

隨後,林彪和聶榮臻又談了談對傅作義本人的態度與安排,如對傅作義不做戰犯對待,保證他的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在政治上給予一定地位等,時間就到中午了。

從林彪的答覆中不難看出,他的意見與中央的兩次電報精神是略有不同的,也即尺度掌握上似乎更寬鬆一些。也許這正是林彪對中央精神的理解,或者這也是位於第一線的最高軍事指揮員與後方最高統帥部之間的細微差異。

中午,大家一起共進了午餐。林彪是辦事嚴肅而又板正的人,談判就是談判,喫飯就是喫飯,所以用餐間不再有多餘的言語。飯後,林彪交代了一句好好休息,以後再談,第一次正式會談便結束了。

林彪對周北峯基本上是重複性的陳述,仍然認認真真地聽着。林彪的耐心和藹,的確使人有某種仁至義盡之感。

對林彪、聶榮臻的談話,周北峯和張東蓀聽後都深感鼓舞,信心大增。兩人都不約而同地稱讚:把駐守平、津的國民黨軍全部調出城外,開到指定地點,按照人民解放軍的編制與制度,改編爲人民解放軍,這是“光榮移交”最好的方法。下午,周北峯即將會談的情況,通過原來的電臺,向傅作義作了彙報。

然而,就在這時,發生在北平城內的一件事正讓傅作義坐立不安:負責北平東區防務的第九兵團司令兼第十三軍軍長石覺,召集第十三軍及各師營以上官佐開會,鼓動大家要堅決地以軍人的精神死守北平,不奉政府命令,決不突圍他往,並在會上對堅守北平的軍事部署重新作了全面調整。明眼人一看便知,所謂“不奉政府命令”,百分之百是說給傅作義聽的。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目中,傅作義不是政府,只有蔣介石纔是政府。如果傅作義擅自作出有違堅決守城的決定,他們就將堅決反對,甚至以武力對抗。真要出現這種局面,那後果不堪設想。傅作義是多麼希望周北峯和張東蓀馬到成功,一下子就把事情辦好啊。看了周北峯發回的電報後,他覺得是既有憂也有喜:喜的是總算順利,已有眉目;憂的是中共方面提的,都仍過於籠統,太不具體,太不細緻。

10日繼續會談,還是林彪、聶榮臻、劉亞樓他們來八里莊。

這次,一開始就先由林彪談了周北峯和張東蓀最想了解的關於傅部的整編辦法、軍政機構的改組、人員的安排等。爾後,他問周北峯:

“你對所談的這些有什麼意見,傅作義將軍還有什麼要求,都可以詳細地再談一談。”

毋庸諱言,林彪處事是縝密周致的。儘管他沒有客套,不尚虛華,但他不但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尖銳”、“決絕”,還處處顯得親切和藹,的確使周北峯和張東蓀都有了仁至義盡的感覺。

於是,周北峯又毫無拘束地進一步表達傅作義的意思說:“關於軍隊的改編,我來時草擬了個意見,認爲還是以團爲單位出城整編爲妥;對於新保安、張家口、懷來作戰人員,一律釋放,不作戰俘對待,文職人員也都吸收到新的工作單位繼續工作。傅先生還說,他一生主張政治民主、經濟平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他的軍隊、行政、文教等人員,傅先生希望都能給予安排和生活出路。”

林彪已表示過“所有張家口、新保安、懷來戰役被俘的軍官,一律釋放;傅先生的總部人員及他的高級幹部,也可以給予適當安排”。周北峯把“被俘軍官”改爲所有“作戰人員”,把“總部人員”和“高級幹部”改爲所有“文職人員”和其他“軍隊、行政、文教人員”,是“得寸進尺”,進了一步。

但林彪似乎並無厭煩和不悅,而是對周北峯實際上基本上是重複陳述的每一句話都很認真地聽着。於是,周北峯又接着說:“傅先生在北平出版的《平明日報》,他打算繼續發行。還有,他追隨蔣介石做了一些不利於國家、不利於人民的事情。在他的率領下,一些跟隨他的工作人員也或多或少地犯有不同程度的錯誤,甚至是罪惡。傅先生讓我再次重申,這一切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對於他的所屬軍政人員的已往罪過,請不要再予追究。”

林彪見周北峯都說完了,又耐心地向他再次強調:“凡是你剛纔所談的各地作戰被俘人員,都可以一律釋放,並不對他們追究已往的責任,用一句成語說就是‘不咎既往’。凡願繼續工作的,都可以留下安排適當的工作;不願工作而求返鄉的人員,都可以資遣併發給資遣證明書,令其還鄉,並囑咐地方政府對其還鄉後也不予以歧視。我們對傅先生也將既往不咎,不但不把他當作戰犯看待,還要在政治上給他一定的地位。”

話已一次次地說到這個程度,張東蓀聽了感動,周北峯也覺得再沒有什麼可問可說了。林彪吩咐做記錄的劉亞樓和唐永健把記錄整理好,說了聲“明天再談”,便又走了。

次日,林彪和聶榮臻早飯後就過來了。今天,工作人員專門佈置了一個會場。大家坐下後,還是由劉亞樓和唐永健做記錄。這一次主要是把原來所談的內容重述了一下,問周北峯和張東蓀還有什麼意見。張東蓀先爽快地說他沒有意見了。林彪又問周北峯,周北峯也說傅作義的希望和要求已經全談了,他個人已沒什麼意見,林彪就吩咐劉亞樓“把會談的結果整理成一個紀要以便草簽”,會談就算結束了。

這次正式會談,周北峯代表傅作義提出的主要內容有:一、平、津、塘、綏一齊解決;

二、傅部以團爲單位出城整編;

三、新保安、張家口、懷來作戰被俘人員一律釋放,不作戰俘對待;

四、文職人員都吸收到新的工作單位繼續工作,對傅的軍隊、行政、文教等人員都予安排,給予生活出路;

五、政治民主,經濟平等,言論和信仰自由,《平明日報》繼續發行;

六、對傅所屬軍政人員已往罪過不再追究。

林彪和聶榮臻的答覆內容主要有:

一、軍隊解放軍化,地區解放區化,即傅作義把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開往指定地點,整編爲人民解放軍;

二、只要傅作義讓和平解放北平,接收北平,允許傅部編一個軍,傅本人不作戰犯看待,政治上給予一定地位,並允許保留私人財產;

三、張家口、新保安、懷來被俘人員一律釋放,起義人員一律既往不咎,願工作的均可留下,不願者可以發給資遣證明資遣回鄉,並不予歧視等。

《談判紀要》整理好後,林彪又囑咐特別加上了“各項務必於元月14日午夜前答覆”一句,以便執行。隨後,就分別由林彪、聶榮臻、周北峯在“紀要”上籤了字。

讓張東蓀簽字時,張東蓀說:“我不用簽字了。我是民盟成員,代表不了傅作義將軍,只能在中間當個調解人和見證人。再說,這次我也不回城裏去了,打算返回燕京大學後,就啓程去石家莊拜見毛主席。”上回,周北峯就已聽他對傅作義說過“你是蔣介石的總司令”等,於是也就不再勉強,同意了。

簽字後,劉亞樓說:“事不宜遲,你們就抓緊時間回城吧。我們派人送你們到前沿陣地,過火線後如何進城和聯絡,由你們自己與城內聯繫。”

隨又再三囑咐:“路上一定要小心。文件一定要保存好,以免發生意外,最好是把文件縫在衣服裏面。千萬小心!”

周北峯的衣服被一層層扒下。他是在看到一對老年夫婦後,纔好不容易匍匐過去的。他終於到了燕王城。這疑問,就是王克俊也無法回答。

周北峯立即與王克俊通電,說明會談已經結束,要求馬上安排他們回城。王克俊也很快回電,把通過火線的地點、方法都安排停當。下午2時左右,總前委派了王參謀帶來汽車,兩人就準備出發了。

這次會談,雙方態度誠懇,氣氛融洽,大家都很高興。這天又是中央決定正式成立平津前線總前委(以林彪爲書記直接向中央負責)的日子,更使林彪感到少有的喜慶之意。於是,臨別的時候,林彪就興致勃勃地議論,送點什麼禮物給周北峯和張東蓀作爲紀念。當時的環境,要找件像樣點的紀念品不容易,於是,大家都動開了腦筋。聶榮臻說,要有什麼好的戰利品也行。蘇靜突然想起,最近發的高筒皮靴不錯,是攻克錦州的戰利品,就說:“咱們繳獲的高筒皮靴不錯,每人送一雙吧。”林彪也說可以,只是返回孟家樓去取已經來不及了。剛好蘇靜和王朝綱的都還沒有穿過,便先拿來送給了他們。

當晚,汽車把張東蓀和周北峯送到清河鎮住了一夜,並將張東蓀送回了燕京大學。第二天上午,王參謀帶四個戰士,大家一起步行,把周北峯送到了火線。

文章摘自《平津戰役祕密戰》 松植/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