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时间是在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故事的主人公为曹操。原文如下: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回到酸枣,各路军队已经聚集了十多万人,每天都摆设酒席和宴会,丝毫不考虑进攻董卓的策略。曹操斥责他们,并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设想:“请诸位听听我的计划。让勃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占据孟津,酸枣的各位将军驻守成皋,占据敖仓,封锁轘辕及太谷两关,完全控制住这些险要地区。

再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军队驻扎在丹水县和析县,向武关方向挺进来震慑三辅地区。此后,各路大军都筑起高大的壁垒,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不要与敌军交战,多设疑兵,表明立场,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很快便能平定天下。目前各路大军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战,却因为迟疑而不敢进兵,就会使天下人失望,我私下替各位感到羞耻!”张邈等人不肯采纳他的建议。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高垒深壁”,意味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中的“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时值董卓专权时期,关东诸侯组成联军对抗董卓。曹操率先出战,在荥阳一带遭遇惨败。回到酸枣之后却发现关东诸侯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饮酒作乐。对此,曹操非常生气,并指出了夺取战争胜利的建议。可惜这些建议根本得不到采纳,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讨董之战最终虎头蛇尾,天下更加混乱。

从当时的整体形势来看,如果曹操的建议得到采纳,董卓的力量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此时曹操势单力孤,孙坚也不过是一位小小的长沙太守,刘备更是处于逃亡之中。这三人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的难度极大,更别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以想象,一旦董卓被诛,汉末朝廷必将落入袁绍等世家大族的控制之中。

参考书籍:《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