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北部安阳、内黄、清丰一带,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在。以其曲调轻快欢乐,故名“乐腔”。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唱调有平板、二板、三板、流水、懈板、捻板等,游场音乐类似河南曲子。剧目多为家庭生活小戏,如《蓝桥会》、《安安送米》等,文词通俗,表演富有生活气息。

落腔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说唱体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长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清嘉庆末年到光绪年间,落腔由写景或叙事逐渐变成为“彩扮莲花落”并分角色扮演人物演唱故事的形式,并且莲花落的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突破,由原来一人饰演多个角色、采取跳进跳出的演出方式,逐渐演变为多人多角、分别上场、多场曲目的戏剧演出方式,完成了由单纯的“腔”向复杂的“戏”的过渡,至此落腔已有戏剧雏形。在由“腔”向“戏”的过渡期内,有一位姓赵的艺人彩扮“莲花落”立下了赫赫功劳,他将内黄本地的民间小曲巧妙地与“莲花落”相结合,并把当时的曲调板式固定下来,带领其他艺人逢年过节化妆上台演出一些短小的节目,颇受欢迎,群众谓之“内黄落子”。 赵艺人等一批落腔创始人创编了大量的落腔剧目,使落腔在内黄及周边地市广为传播。

清末,落腔盛行,豫北各地班社普遍建立,此时期落腔的声腔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以安阳、林县、成安、临漳为中路,称落子腔;以武安、涉县为西路,称武安落子;以内黄、魏县、清丰、南乐、滑县、濮阳为东路,称落腔。这三个流派各有特点,西路武安落子声腔层次多变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中路落子腔发音较平,然而唱腔粗犷讲究偷字闪板擅唱花腔;东路落腔平稳古朴,吐字清晰,长于悲剧。民国初期,在内黄的落腔班社犹如雨后春笋,发展相当迅速。以杨兆林为管事的碾头科班,以段珍为管事的北街戏班,以及迁民屯戏班、杜村戏班、南野庄戏班等,有名有号的就不下20家,还有许多临时搭建的社班。一时间,内黄落腔异常热闹,各乡各村基本都有一套可以上台演出的落腔班子。但此时的落腔剧目还没有太大的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