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會稱先驅者爲英雄,因爲,他們做到了我們不敢嘗試的偉業。魯迅先生曾讚頌了“第一個喫螃蟹的人”和“第一個喫蜘蛛的人”,他們都是敢於開創的勇者。實際上,在這羣勇者之後,尚有一羣默默付出的支撐者,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一羣勇於開創的英雄們的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人民解放軍派遣了一支由精銳組成的騎兵隊伍,自新疆出發,一路跋涉至藏北高原。這羣勇敢的戰士們克服了寒風暴雪和含氧量稀薄的空氣,翻越了海拔六千餘米的崑崙山。這支隊伍就是我國解放軍史上享譽盛名的“進藏先遣連”,其戰士來自七個不同的民族,共一百三十九人。

豪情壯志衝九霄,冰山千里腳下踩。在先遣隊進軍西藏前,領導人就提出了要求“進軍西藏,不喫地方”,在他們與阿里地方政府簽訂的協議中,也明確寫明“保護藏民利益,不買藏民一粒糧、一斤鹽”。戰士們只能用生命來信守自己的諾言,堅持活着,成爲先遣連此時最基本的使命。他們遵守着嚴格的解放軍紀律,並尊重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在與藏民的融洽相處中向他們宣傳了我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並且,在這一過程中書寫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今,我們想前往西藏已經不是什麼難事,我國已經開通了由成都啓航直達阿里的航線。但是,六十幾年前交通可沒這麼發達。

當年的先遣英雄曾在回憶錄中說起:

“阿里地區在藏區西北部,海拔非常高,氣溫低得可怕,氧氣含量非常稀薄,地廣人稀。由於,執行任務過程中缺乏完善的資料,先遣隊甚至沒有當地的地圖,在出發地也找不到去過阿里的嚮導,可以說,先遣隊對阿里的情況是一無所知的。

並且,當先遣隊來到阿里地區後,才瞭解到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當地基本沒有開展過工業建設,農業也不是很發達,僅靠畜牧業維持民生。阿里的交通條件更差,連一條人工修建的車馬道都沒有,更別提公路了,只有一些居民踩出來的羊腸小道。並且,先遣隊當時處在缺糧少草沒燃料的境地,一切補給都得靠遠在千里之外的新疆供應。”

在先遣隊進入藏地當日,新疆和田地區人民自願捐贈了大量牲畜,組成長達百公里的馱運線,一刻不停的給先遣隊提供各種補給。但是,惡劣的環境約束了馱運線的工作效率,實際上,補給品只有十分之一最終被送到了先遣隊手中,大部分牲畜都在缺氧嚴寒的環境下病死在途中。

後來,上級調遣了進兩千頭馱獸,在半個月中先後三次爲先遣隊運輸補給品。可是,最終僅有一個人拉着兩頭倖存的犛牛來到先遣隊面前,爲他們提供了三斤食鹽和七個饢餅。其餘牲畜通通埋骨崑崙,死在惡劣的環境中。

在如此情況下,先遣隊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英雄們在等待補給品的過程中,挖掘地穴休息、獵取野獸充飢、剝取獸皮縫製衣物,一切全靠自給自足。阿里地區的交通環境讓人無法想像,當地人民也不會挑擔子,一切補給品只能靠着牲畜運輸。

後來,藏地人民先後加入了先遣隊的補給線,使英雄們的窘境得到了極大的好轉。並且,在挺進和駐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間,全連共有六十三名官兵光榮犧牲。爲表彰先遣連的功績,西北軍區於1951年1月30 日電令授於該連以“進藏先遣英雄連”榮譽稱號,並給全連每個官兵分別榮記一等功。

其他馱獸運輸效率低下,當地人想到使用馱羊當作運輸工具。雖說,馱羊平時僅用來運輸一些生活必需品,平均每隻馱羊載貨量僅有二十斤,但是,每個牧民都能管理上百隻馱羊,可以說,馱羊的數量決定了運輸補給的效率。況且,馱羊性情溫順,沿途又不需要進行過多的裝卸工作,所以,這種運輸方式是最爲輕鬆有效的。

藏地居民有着非常高尚的品德,他們不會偷喫偷拿不經主人同意的補給品,即便,在運輸途中補給品掉落在地,他們也會用石塊圈起來,不經允許絕不據爲己有。在這羣藏民趕着馱羊走在補給線上的時候,每天早晨頂着永不止息的風雪,晚上擠在馱羊羣中抵禦嚴寒,這種喫苦耐勞的品質是絕無僅有的。

就拿喫飯這件事來說,補給線上的其他同志親自關照藏族同胞喫飯,這羣藏族同胞纔會喫,其高尚的品質非常讓人敬佩。

在這羣藏族同胞的幫助下,補給線終於延伸到了阿里地區,先遣隊得到了充足的糧食補給。就是這些藏民們辛苦趕着馱羊送來的糧食,讓先遣英雄們撐到次年五月,最終,順利的完成了組織上下達的進軍任務,爲我國統一解放藏區做出了貢獻。

今天我們早已不需要馱羊就可以到達藏區,但是,當地依然流傳着一首關於“馱鹽人”的讚歌。

我從家鄉出發的時候,我馱鹽人比菩薩還美;

當走過荒涼草灘地帶,我馱鹽人成黑色鐵人;

我從家鄉出發的時候,我身穿着美麗的羔皮衣;

當歷盡艱辛趕到鹽湖,我皮衣變成無毛靴底;

……

在這個動人的故事中,其實還隱含着另外一層寓意,那就是軍民永遠是一家人,我們與藏區人民永遠是誰都不能分割的中國同胞。

參考資料:

『《進藏先遣連》、《新中國史上最慘烈的一次行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