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制度救国”成效见微,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找救国之路。1915年以来,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现代道路需要以思想的启蒙、个性的解放作为地基,而教育最为迫切。1917年4月,蔡元培(1869-1940)在北京神州学会《以美育代宗教》,明确提出要发展“德智体美并育”的“新教育”以培养“完全人格”。作为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正是在这一思想下将北大打造成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而这一观点同时也触痛了很多宗教界人士,并对1922年掀起的全国范围的青年学生的“非基督教运动”埋下了伏笔。

吴雷川(18691941),作为燕京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作文《墨翟与耶稣》,同样对于培养完全人格,却指出大相径庭的路径——以“墨耶二圣”(墨子和耶稣)作为人格典范,展开对青年人和领导人的道德培育。尽管吴雷川受到“本色化运动”的影响,主要从作为人的耶稣来和墨子比较,但显然,宗教在完全人格的培育上,对他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蔡元培与吴雷川,同为翰林出身,同在民国时期的政界,特别是教育界十分活跃,并前后担任过当时的中国名校的大学校长,他们对于“完全人格”这一“共同目标”所行走的道路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考。这种冲突性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各自何种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格教育有着哪些启发?本次工作坊藉由北外历史学院褚丽娟新近发表的论文《人格典范与道德培育——对民国时期吴雷川墨学思想的反思》,从北大蔡元培校长和吴雷川校长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探讨晚清以来,由士大夫转型而来的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的转型之际,面对“救亡”与“启蒙”而做出的对“人的培育”的思考。

引言人:

褚丽娟,北外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讲师,著有《文明碰撞与爱的重构:墨子兼爱与耶稣之爱的学术史研究(1858-1940)》等。

与谈人: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靖,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

董成龙,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讲师

时间:20187215:00——17:00

地点:北外国际大厦56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