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市場消息稱,港交所正初步向業界諮詢有關“熔斷機制”的意見,主要爲避免香港淪爲“大鱷提款機”,防患於未然。

  對此,時報君向港交所求證,港交所回應稱,正與業界探討各項完善市場微結構的措施,不過目前都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

  港交所回應港版“熔斷機制”

  據香港東方日報報道,港交所正在研究熔斷機制,並初步向業界諮詢熔斷機制意見,即在香港出現重大市場危機,恒指下跌至低於某個水平時,是否有需要採用相關機制,暫停市場交易,包括現貨及期貨交易,以免香港市場淪爲“大鱷提款機”。

  據瞭解,港交所這次向業界“摸底”並不是預期香港會出現市場危機,最主要是防患於未然,探討香港是否有需要設立有關機制,並不一定會推行。

  對此,時報君第一時間向港交所求證。港交所官方回應稱,港交所一直與業界緊密溝通,探討各項完善市場微結構的措施,不過這些探討目前都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港交所亦將與業界緊密合作,致力於保障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提升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從港交所回應來看,態度曖昧,既未否認也未承認。

  早在2016年,港交所就引入了兩項市場結構改革措施:一個是市場波動調節機制(簡稱“市調機制”),一個是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市調機制旨在緩和自動化交易引致的極端價格波動,比如“閃崩”“程序錯誤”等可能對市場操作帶來威脅,以及控制香港證券及衍生品市場之間相互關聯所產生的的系統風險,尤其有關基準指數產品的風險,並提供短暫的冷靜期,容許交易於冷靜期內在指定價格限制範圍中進行。

  而上述市調機制只適用於個別股票,即恒指及國指成份股(現有81只)及相關指數期貨合約(現有8只)於5分鐘之內價格上漲或下跌10%,便要進入5分鐘的“冷靜期”,令交易限於指定價格範圍內進行,正常交易將於其後重啓。

  那麼,市調機制適用於哪些時段?根據港交所網站顯示,市調機制監測適用於持續交易時段,但以下時間除外:

  1、 早市與午市的首15分鐘;

  2、 午市的最後20分鐘;

  3、 衍生品市場的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

  不過,自港交所2016年7月份推出市調機制以來,證券及衍生品市場的至今還沒有觸發“冷靜期”記錄。

  全球主要市場均設有不同形式市調機制

  目前幾乎全球所有主要市場均設有不同形式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以控制極端價格波動,而現時亞太區主要市場中,香港及澳大利亞等均沒有“熔斷機制”,若其他主要市場在極端波動情況下“停市”,只有香港繼續“開市”,很可能成爲“大鱷攻擊的對象”。

  資料顯示,美國的“熔斷機制”爲三級制:當標普500指數較之前一個交易日收市下跌7%及13%,證券市場便暫停15分鐘,當下挫20%時,當日交易便停止。內地於2016年1月亦推出“熔斷機制”,以滬深300指數爲基準,若漲跌幅超過5%及7%,便暫停交易15分鐘或全日停市,但實施短短4個交易日就被取消。

  時報君就此採訪了香港幾位投行人士,他們認爲,該機制可能會損害散戶或券商利益,並不是每一隻股票都合適熔斷機制,香港有很多小市值股票,大股東都有可能進行股票質押,還有一些流動性不夠的股票,比如經常出現暴跌現象,如果觸發熔斷機制,一些小投資者就沒辦法拋出所持有的股票,券商也未能“斬倉”。

  不同於A股交易制度,A股有漲跌幅10%的限制,ST類股票有漲跌幅5%的限制,港股沒有漲跌幅限制,在港股中,暴漲或暴跌30%以上的股票經常出現。

  就在今天,港股加嘉藝控股(1025.HK)跌幅一度高達80%,股價從5.28港元直線暴跌,截至收盤,跌幅爲75.29%,報1.26港元。嘉藝控股今年2月28日上市,上市第二天股價漲幅逾44%,第三天漲幅爲67.97%,自上市截至5月14日,股價累計暴漲420.41,然而只需要1天就幾乎回到了“起步價”。

  但也有分析師認爲,若香港跟隨美國做法,當主要指數下跌20%當日停市,這需要目前恒指一日下挫近6000點,這種情況的發生微乎其微,提前安排設置適合港股的“熔斷機制”防患於未然,對市場也是一種完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