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在2018年初披露的招股書中,南京聚隆4個募投項目,截至期末累計投入金額3768.15萬元,投資進度爲14.92%。針對研發投入以及募投項目投資進度等問題,5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要求向南京聚隆發送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前董事長走後南京聚隆業績逐年下滑  2018年淨利同比降六成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每經編輯 梁梟    

日前,南京聚隆(300644,SZ)發佈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0.18億元,同比下降0.54%;實現淨利潤2303萬元,同比下滑59.2%。而2016年、2017年,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爲7866萬元和5643萬元。而在2019年一季度,南京聚隆營業收入爲2.46億元,同比下降4.57%,淨利潤爲605.3萬元,同比增長3.6%。

業績逐年下滑

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官網顯示,南京聚隆已故原董事長吳汾是協會理事和資深專家,協會稱她在男性主導的塑料化工行業中“巾幗不讓鬚眉”。

1999年4月,吳汾與12位創業者成立了南京聚隆的前身南京聚隆化學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並擔當了技術方面的重任。2014年6月3日,吳汾在江蘇民營經濟發展表彰大會上獲得“江蘇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稱號。

不過,正欲大展宏圖的吳汾卻於2016年4月29日因病去世,終年52歲。彼時,中國合成樹脂協會稱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執着的追夢人、辛勤的創業者”,並表示吳汾逝世是“行業損失”。

不管外界評價如何,吳汾逝世後,南京聚隆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首先是人事變動。2016年8月,吳汾的丈夫劉曙陽成爲南京聚隆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女兒劉越成爲公司大股東,吳勁松成爲公司董事,而另外兩名獨立董事卻先後離職。

然後是淨利潤逐年下滑。根據2016年至2018年公司財報,南京聚隆分別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866萬元、5643萬元、2303萬元。而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僅爲685.13萬元,同比驟降86.3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8年南京聚隆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分別爲8213萬元和2.47億元,同比下降15.06%和5.32%;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分別爲5045萬元和8319萬元,同比下降14.08%和46.37%。

此外,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2510萬元,同比下降761.68%。南京聚隆解釋稱,此爲受上游化工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現款採購同比增加所致。

三年累計投入上億研發費用

公開資料顯示,南京聚隆原董事長吳汾是工程塑料方面的“技術大拿”。知網信息顯示,吳汾曾在《江蘇科技信息》等期刊發表過多篇文章,文章內容均涉及材料學相關領域。

事實上,在研發投入方面,南京聚隆確實耗資不菲。根據上市公司2018年財報,2016年至2018年,南京聚隆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爲3596萬元、3500萬元、3733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比例爲3.98%、3.42%、3.67%。而且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累計獲得發明專利36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

其中,“幾種無機納米材料的製備及應用研究”項目和“有機化無機顆粒改性聚合物複合材料製備關鍵技術”項目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高速鐵路軌道交通用尼龍工程塑料及其製造方法”、“礦物與長玻璃纖維增強尼龍6複合材料及其製備方法”曾獲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

募投項目投資進度不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在2018年初披露的招股書中,南京聚隆4個募投項目,截至期末累計投入金額3768.15萬元,投資進度爲14.92%。

其中,軌道交通及汽車用高性能尼龍複合材料生產線建設項目累計投資740.12萬元,投資進度爲8.98%;汽車輕量化用聚丙烯新型功能材料生產線建設項目累計投資1006.47萬元,投資進度爲10.29%;生產智能化升級與改造項目累計投資1536.72萬元;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累計投資484.84萬元,投資進度爲16.78%。

根據上市公司2018年8月6日發佈的公告,董事會、監事會及保薦機構等同意南京聚隆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5000萬元暫時補充流動資金,使用期限不超過12個月。截至2018年12月31日,5000萬元閒置募集資金已全部使用。

此外,南京聚隆董事會以及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關於使用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同意公司將不超過2億元的閒置募集資金購買低風險、保本型理財產品,使用期限不超過12個月,在上述額度及決議有效期內循環滾動使用。

而4月25日公司公佈的《2018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使用情況鑑證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南京聚隆尚未使用募集資金1.71億元。

針對研發投入以及募投項目投資進度等問題,5月1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要求向南京聚隆發送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