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社武漢5月14日電 題: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神農架國家公園的生態協奏曲。近年來,既要生態“高顏值”、發展“高質量”,還要民生“獲得感”,神農架先行試點國家公園建設,放下“伐木刀”,端起“生態碗”,施行最嚴格的保護,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初步實現了環境保護、轉型發展、生態惠民的同頻協奏。

新華社武漢5月14日電 題: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神農架國家公園的生態協奏曲

新華社記者李思遠

坐落於湖北西部邊陲的神農架林區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山伐木的“木頭經濟”曾是其經濟支柱。近年來,既要生態“高顏值”、發展“高質量”,還要民生“獲得感”,神農架先行試點國家公園建設,放下“伐木刀”,端起“生態碗”,施行最嚴格的保護,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初步實現了環境保護、轉型發展、生態惠民的同頻協奏。

伐木工變護林員

山高谷深、溪流縱橫,地處長江之北、漢水之南高山地帶的神農架擁有着全球中緯度地帶唯一保存完好的北亞熱帶原始森林、最多樣化的地貌和環境。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板壁巖風光(2018年5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 攝

在神農架豐富的自然資源中,森林資源尤爲豐富,儲量佔據湖北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因建設需要大量木材,上世紀60年代左右,國家決定大舉開發神農架。”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張建兵說,“近萬名工人響應號召,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神農架腹地推進,路修到哪裏,就砍伐到哪裏。”

張建兵是一個標準的“神農架二代”,1978年從麂子溝林業隊一名伐木工人幹起,最終成爲國家公園的主要管理者。“到1982年,神農架林區累計向國家提供180餘萬方優質木材。”

伴隨開山伐木而來的是諸多生態問題。1982年起,神農架相繼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開始由資源消耗向資源保護轉軌。2000年3月,神農架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林場的工人放下“伐木刀”,變爲護林員,成了守護野生動植物的好手。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

神農架神農頂景區盛開的高山杜鵑(5月13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 攝

近40年的“木頭經濟”被終結,作爲生態屏障的神農架卻在發揮更大的效益,“水塔”“綠肺”“生物種質資源庫”等功能日益顯現。“經過不懈努力,神農架森林覆蓋率上升到91.1%,爲華中地區涵養了優質水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十滴水中就有一滴來自神農架。”張建兵說。

國家公園帶來全面嚴格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大九湖冬景(2017年1月12日攝)。

清晨,林中的霧氣還未散盡,神農架大九湖管理處的管護人員就開始巡山了。與單一的林業巡護不同,他們的管理職責擴展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揹包裏不僅有防火設施、帳篷,還有各種各樣的科研設備。遇到有野獸足跡的地方,便架起相機、拿出本子進行記錄。

大九湖管理處管護人員開展的綜合管護源自神農架國家公園的建設要求。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將神農架林區納入國家公園全國首批9個試點之一。神農架由此進入國家公園大保護的時代。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大九湖風光(2018年5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 攝

新成立的神農架國家公園總面積1170平方公里,佔神農架林區總面積雖然只有35.97%,卻分佈着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溼地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等11種類型的保護地。神農架國家公園整合了11個自然保護地和多個管理機構,組建成立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的全方位、一體化管理。

理順管理體制的同時,神農架還通過立法實施最爲嚴格的保護制度。去年5月1日,《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文華說,國家公園內的一草一木都得到嚴格保護。已經開發完成的遊憩展示區,也在充分考慮環境容量的基礎上,實行遊客限量進入。

“空中有飛機、山上有哨所、路口有探頭、林內有巡護”,在神農架國家公園信息管理中心,記者看到,國家公園內遊客數量、轄區內小水電生態流量、巡護員實時位置一目瞭然,部分核心地帶還安裝了電子圍欄,一旦有未經批准的遊客進入,立即警告驅離。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

在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拍攝的金絲猴(2018年1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 攝

如今,在神農架國家公園,草木蔥蘢、流水潺潺、空氣清冽,時常能遇到撒歡的野雞、野羊等動物。草長鶯飛的溼地山野,廣袤神祕的原始森林,已經成爲神農架最寶貴的資源。

端上“生態碗”民生有保障

神農架國家公園:從開山伐木到全面保護

遊客在神農架國家公園大九湖遊覽(2018年5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杜華舉 攝

生態美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旅遊已經成爲神農架的支柱產業。數據顯示,2018年接待遊客1590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總收入57.3億元,對神農架GDP的貢獻已超過50%。如果反映在就業、稅收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上,可能佔到三分之二以上。

“神農架人歷來是靠山喫山,但現在‘喫法’不一樣了。端上了‘生態碗’,隨着旅遊產業由粗放發展到提檔升級,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周文合說。

大九湖村民覃萬梅原本在外務工,目前在坪阡古鎮擁有多家餐飲店鋪。現在,她的店鋪每年純收益超過300萬元。

嚴格保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生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要把之前對生態犯的錯誤都彌補回來!”望着親手栽種的百畝生態林,木魚鎮青天村村民林廷洪說。過去,日子過得緊實,他超額砍伐坐了2年牢;現在,他在公路邊建起民俗農莊,做起“茶葉種植加工+體驗觀光”的生意,收入不菲。

“保護,犧牲的可能是近期的現實利益,得到的卻是長期的優勢和價值。”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周森鋒說,未來,神農架將繼續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的理念,努力打造成全民共享的國家公園、世界生態旅遊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