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终将失去自己的性欲

2000年的时候,你还能看到一个人手拿诺基亚,对着黑白屏幕上的单机版贪吃蛇撸上一整天;但在今天,这种现象近乎绝迹,除非一个人脑子坏了,否则他不会对着一款黑白单机游戏付出任何精力。

2010年以前,人们好像都还阅读,纸媒的消亡还没如今这么岌岌可危;但随着15年喜马拉雅fm用户总量达到2亿,各种音频app此消彼长,人们似乎也逐渐从看书,变成了听书。

2015年那会儿,微博正值热火朝天,可谓众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据点之一;但随着近两年快手抖音等各种短视频app的崛起,微博也没落了,较之阅读,视频画面带来的感官刺激,显然还是要更为直接;

.....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1. 信息碎片程度加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消费短文字;

2. 大众对富媒体的消费需求增加,尤其是图片、音频、视频;

3. 通过算法分发机制传递信息,用户对泛娱乐化内容的触达频率越来越高;

说白了,信息消费越来越短平快,越来越偏向于娱乐化和庸俗化。

用和菜头写过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彻底的“懒鬼消费主义时代”。

我无意借这句话去批判什么,在这里我的问题主要是两个:

1. 这种懒鬼消费主义的信息趋势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2. 在这种信息刺激的投喂下,人的欲望阈值究竟能上升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什么是欲望阈值?我先举个例子。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喏,这是所谓的欲望阈值,让你不断得到你想要的,有一种很爽的感觉。

无论是头条的算法分发,还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你去看大多互联网产品的底层逻辑,几乎都是在这个链条上游走:

了解用户的刺激阈值上限,不断给他们定点投喂食物。

说白了,不要让他们思考,要让他们感觉爽到了,这是最重要的。

那么到这里,我的下一个问题来了:

随着科技水平再度进化,以后消费者感官上所需要接受刺激的速率,会不会再一步加快?

加快到半分钟 ?15秒 ?5秒 ?或者像人工智能所吹嘘的那样,模拟性爱体验,让人全天候不间断处在一种欲射不快的高度兴奋状态下?

总的来说,那是一种不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什么,只需凭借刺激做出反应就好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理状态。

如果说把人变成那副鬼样就是科技的最终目的,那么,这里不得不重提一件事。

1953年有本杂志在美国芝加哥成功创办 ——《花花公子》。

这本杂志曾一度风靡美国,除了订阅和销量值得称道外,它还引起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据说当时受这本杂志影响,因为《花花公子》上的封面女郎过于性感和漂亮,这直接导致很多美国男人看完杂志后对自己身边的女性伴侣失去了性趣。

为什么?

就是因为欲望阈值一旦被提上来了,就很难再被冷敷降下去。想想,当你见识过外面女人的风情万种之后,你还能有一个平常心早出晚归,每天回家面对那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妻子么?

不会。

按照相同的道理,回到和菜头那句话,这是一个彻底的懒鬼消费主义时代。

我在想,随着现代人的欲望阈值越来越来高,被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养的越来越刁钻,那么有天,我们会不会也像1953年的美国男屌丝们一样,欲望水涨船高、不断膨胀,最终再也难以静下心来回到现实世界中去,无法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琐碎和平凡?

或者说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当欲望的皮球越滚越大,即便是科技也已经无法再满足人类冲动时,那么回过头来,还会有几个人愿意重新拾起当年的贪吃蛇和俄罗斯方块,窝凳子里坐上一整天呢?

到时我们或许会输的连底裤都不剩,甚至连最原始的性冲动也不复存在了吧。

毕竟从最短时间获取最多快感的角度上来说,抽插半小时,爽快十几秒,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很值当的体力活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