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叫做女神节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妇女二字开始变得难以启齿?

当商家铺天盖地的“女神节快乐”营销短信占据消息列表的时候,被消费主义包装的三月八日,正在不断消解妇女节原本的意义。

从妇女节到女神节

三月八日正在去妇女化吗?

今年是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利益作出了不懈努力,为纪念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三八”国际妇女节应运而生。

“妇女”是成年女性的统称,在法律意义上,指年满14周岁的女性,是一个中性词。因此,“妇女节”并不只是给已婚女性过的节日,而且“已婚”也并不是贬义。

然而如今的妇女节正在逐渐被一种更隐晦的称呼替代,他可以是女神节、女王节,甚至娘娘节、仙女节,但唯独“妇女节”三个字,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难以启齿。

妇女节名称被边缘化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女生节的诞生。彼时的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于是把 3 月 7 日称为女生节”。

女生节的出发点是表现高校女生的活力与魅力,表达对女生的关爱与重视,带有联谊性质。

对高校女生来说,相比妇女节,校园中诞生的“女生节”让她们显得更年轻,同时也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年龄界限。

随着女生节的声势不断崛起,久而久之,妇女二字开始被边缘化。无论是年轻女性或者中年女性似乎都不愿意被称妇女,因为不管已婚未婚,女性总想让自己“显得”年轻,在他们看来,相比妇女,“女神”“女王”等称呼是更加积极、正面的形象。

“37女生节”的诞生让商家们嗅到了流量的红利,利用女性群体容貌和年龄的焦虑顺势打造出“女神节”。

“她经济”时代的消费主义陷阱

如果说“37女生节”的兴起是妇女节名称被边缘化的第一步,那么消费主义的借势营销则是让“妇女节”变质的关键因素。

从2014年开始,电商平台开始开发国内女性市场的消费力,三月八日这天成为了最好的试点,铺天盖地地宣传着“女神节”,为即将到来的打折促销预热。

事实证明,这种抬高女性身份获得情感认同的策略在市场上获得极大的认可。随着女性市场的成功开发,各大电商开始争相将这一天打造成消费节日。

女神节、女王节、仙女节、娘娘节等五花八门的节日名称被强行附着在三月八日当天,这类称呼也开始取代“妇女节”占据人们的视野。

在资本营造的消费狂欢中,妇女节正在逐渐失去原本的含义。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三月八日当天,定好闹钟,准时抢购商品、付尾款、疯狂消费,似乎才是节日存在的唯一意义。

截止到2021年,中国“她经济”规模已达5.47亿,女性成为消费群体中的绝对主力, 在“她经济”的浪潮下,妇女节被商家们赋予了新的价值,女性们只要通过买买买就能实现女王梦想和女性价值。

从表面来看,一个节日能够被广大群众眷顾似乎不是一件坏事,但究其根本,披着女神节外衣的三月八日失去了求平等的深刻内核,逐渐成为消费主义牟利的狂欢派对。

妇女节怎就不配有姓名

值得欣喜的是,伴随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主义的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警惕“妇女节”的异化和消费主义对女权的消费。

不少网民表示节日营销气息太重,消费已成为节日的主旋律。除了双十一双十二之外,一些常规节日被电商平台包装成购物日,好端端的妇女节转眼变成了购物节。

此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正视妇女节这一称呼,认为“妇女”不需要任何所谓加冕和修饰。

对此,中国妇女报今日发文表示,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什么女王节女神节不要来碰瓷。

文章称,如何让妇女过得不逼仄不沉重,不被生活的重负和性别歧视的束缚变成“死鱼眼”,而是能够全面发展且舒心自由,这是妇女节里应有的思索与求解。人要学会自己长大,生命的抒写需要自身努力,同时,也需要时代和社会赋予其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而这些,“买买买”和“女王”“女神”的泛滥吹捧显然都无法给予求解和实现。

与此同时,今日人民日报官微也发文称,性别偏见不该是人生枷锁,今天不必称呼女神女王。正如官媒所言,当有一天,女性回归女性本身,不再是“女神”或是“女王”,当大家真正乐意接受妇女这个词语的时候才是真正平等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