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叫做女神節的?又是從什麼時候,婦女二字開始變得難以啓齒?

當商家鋪天蓋地的“女神節快樂”營銷短信佔據消息列表的時候,被消費主義包裝的三月八日,正在不斷消解婦女節原本的意義。

從婦女節到女神節

三月八日正在去婦女化嗎?

今年是第112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自19世紀上半葉以來,各國婦女爲爭取自身利益作出了不懈努力,爲紀念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的重要貢獻,“三八”國際婦女節應運而生。

“婦女”是成年女性的統稱,在法律意義上,指年滿14週歲的女性,是一箇中性詞。因此,“婦女節”並不只是給已婚女性過的節日,而且“已婚”也並不是貶義。

然而如今的婦女節正在逐漸被一種更隱晦的稱呼替代,他可以是女神節、女王節,甚至娘娘節、仙女節,但唯獨“婦女節”三個字,對於人們來說越來越難以啓齒。

婦女節名稱被邊緣化或許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女生節的誕生。彼時的高校女生不願稱自己爲婦女,又不想放棄女性的節日特權,於是把 3 月 7 日稱爲女生節”。

女生節的出發點是表現高校女生的活力與魅力,表達對女生的關愛與重視,帶有聯誼性質。

對高校女生來說,相比婦女節,校園中誕生的“女生節”讓她們顯得更年輕,同時也感受到非常明顯的年齡界限。

隨着女生節的聲勢不斷崛起,久而久之,婦女二字開始被邊緣化。無論是年輕女性或者中年女性似乎都不願意被稱婦女,因爲不管已婚未婚,女性總想讓自己“顯得”年輕,在他們看來,相比婦女,“女神”“女王”等稱呼是更加積極、正面的形象。

“37女生節”的誕生讓商家們嗅到了流量的紅利,利用女性羣體容貌和年齡的焦慮順勢打造出“女神節”。

“她經濟”時代的消費主義陷阱

如果說“37女生節”的興起是婦女節名稱被邊緣化的第一步,那麼消費主義的借勢營銷則是讓“婦女節”變質的關鍵因素。

從2014年開始,電商平臺開始開發國內女性市場的消費力,三月八日這天成爲了最好的試點,鋪天蓋地地宣傳着“女神節”,爲即將到來的打折促銷預熱。

事實證明,這種抬高女性身份獲得情感認同的策略在市場上獲得極大的認可。隨着女性市場的成功開發,各大電商開始爭相將這一天打造成消費節日。

女神節、女王節、仙女節、娘娘節等五花八門的節日名稱被強行附着在三月八日當天,這類稱呼也開始取代“婦女節”佔據人們的視野。

在資本營造的消費狂歡中,婦女節正在逐漸失去原本的含義。對於大多數女性而言三月八日當天,定好鬧鐘,準時搶購商品、付尾款、瘋狂消費,似乎纔是節日存在的唯一意義。

截止到2021年,中國“她經濟”規模已達5.47億,女性成爲消費羣體中的絕對主力, 在“她經濟”的浪潮下,婦女節被商家們賦予了新的價值,女性們只要通過買買買就能實現女王夢想和女性價值。

從表面來看,一個節日能夠被廣大羣衆眷顧似乎不是一件壞事,但究其根本,披着女神節外衣的三月八日失去了求平等的深刻內核,逐漸成爲消費主義牟利的狂歡派對。

婦女節怎就不配有姓名

值得欣喜的是,伴隨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權主義的發展,當下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警惕“婦女節”的異化和消費主義對女權的消費。

不少網民表示節日營銷氣息太重,消費已成爲節日的主旋律。除了雙十一雙十二之外,一些常規節日被電商平臺包裝成購物日,好端端的婦女節轉眼變成了購物節。

此外,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正視婦女節這一稱呼,認爲“婦女”不需要任何所謂加冕和修飾。

對此,中國婦女報今日發文表示,今天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什麼女王節女神節不要來碰瓷。

文章稱,如何讓婦女過得不逼仄不沉重,不被生活的重負和性別歧視的束縛變成“死魚眼”,而是能夠全面發展且舒心自由,這是婦女節裏應有的思索與求解。人要學會自己長大,生命的抒寫需要自身努力,同時,也需要時代和社會賦予其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而這些,“買買買”和“女王”“女神”的泛濫吹捧顯然都無法給予求解和實現。

與此同時,今日人民日報官微也發文稱,性別偏見不該是人生枷鎖,今天不必稱呼女神女王。正如官媒所言,當有一天,女性迴歸女性本身,不再是“女神”或是“女王”,當大家真正樂意接受婦女這個詞語的時候纔是真正平等的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