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買它?不買

記者:袁秀月

“雙11”的第一波快遞已經開箱,第二波緊接着安排上,購物狂歡早已從一天延長爲一個月。在這個各路商家使盡渾身解數的大促氛圍中,不買點什麼彷彿就“錯過了一個億”。

然而,在“買買買”的聲音,卻有一羣人說“不要買”。它來自豆瓣的“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這裏有近30萬人,他們嘗試對購物這一行爲進行反思與審視。

買它?不買?

不管你想或不想,大概都不太可能逃過來自“雙11”的信息“轟炸”,成堆發送的營銷短信,網頁和APP上隨處可見的廣告,還有直播間的賣力介紹,以及“省錢作業”“必買清單”“限量XX份”等標籤,都在營造“買買買”的氛圍。

第一波預售日,李佳琦、薇婭直播間累計觀看量共近5億,累計交易額分別達107億元83億元

10月20日,李佳琦、薇婭淘寶預售直播數據。

不少網友評論,這百億裏有我的貢獻。也有人說,當晚很早就睡了,“面對消費主義的狂潮,只能‘裝死’才能平安度過”。

在購物狂歡中,“買它”似乎不需要太多理由,而不買至少要經過一番掙扎。這便是“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正在做的事。

該小組成立一年多,目前擁有近30萬組員。對於組長“碎碎鐵”來說,這也是始料未及的。“當時是想分享一個建議大家不要頭腦一熱就去買收納櫃的帖子,因爲發現很多時候收納櫃並沒有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反而變成另外一個需要收納的物品。尋找後發現沒有這樣的小組,就自己建了一個。”

“消費主義逆行者”,顧名思義就是走在消費主義對面的人。實際上,很多人認爲“不要買”更能傳遞它的特徵,並稱其爲“不買組”。

加入“不買組”的人,有踐行極簡主義的,有單純爲了省錢的,還有一些求勸退的。但討論比較多的,還是關於某類物品買不買的話題。

比如說學生黨要看複習資料,有沒有必要買個ipad?有必要買複合維生素嗎?烘乾機真有那麼必要嗎?閱讀架是不是智商稅?當然也有討論“如何剋制雙十一澎湃的購物慾”這樣的問題。

“碎碎鐵”透露,他們小組和管理員經常會就“要不要保留諮詢區”展開討論,大家意見不一。“因爲我們是‘不買組’,並且我們認爲,需要問的物品基本上都是可以不買的。但組員們比較喜歡諮詢區,討論也比單純的分享帖更熱烈一些。”

在她看來,每個人都很難一直理智,所以有提問、有諮詢也很正常,屬於不買路上的一種掙扎和實踐。小組的討論,經常也讓她打消買某些東西的念頭。

“很多人理解這個小組想表達的意思是不消費、省錢。其實不是,只是不被消費主義裹挾,注重自己的內心和實際需求,過物盡其用的生活。如果一樣‘無用’的物件讓你非常喜歡,看到它會讓你安心或愉悅,也是不用抗拒去購買的。”“碎碎鐵”表示。

消費市場的套路有多少?

“這麼多年了,我也着實不是很理解爲什麼付尾款要在半夜,是怕白天人清醒了嗎?”今年“雙11”第一波付尾款後,有網友如此發問。

相較於線下購物,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會更加衝動,這已成爲消費市場的常識。而在“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的分享中,可以窺見消費市場更多“套路”。

有網友分享,某品牌面霜線下超市更便宜,“雙11”並非最低價。某品牌服飾標明30分鐘後恢復原價,但30分鐘過去還是促銷價。

有網友建議,不要爲了湊滿減去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不要大規模囤牙膏、洗髮水、沐浴露,去年買的現在還沒用完。

還有網友表示,買了預售產品想退貨,竟然要等到早上八點才能退,有些速度快的商家都發貨了。

今年,中消協也發佈“雙11”六點注意事項,提醒消費者不可迷信“低價”、看清促銷規則、謹慎囤貨、保持冷靜、及時維權等。

在“碎碎鐵”看來,通過製造焦慮,讓你覺得只有買了這件商品,自己就會變得更好的,都算消費市場的套路。“這些不僅僅是包包衣服口紅一類的產品,一些網上課程、培訓、健身都是這樣的套路。”

爲了抵抗消費市場的誘惑,“消費主義逆行者”的組員們想出了很多小妙招。比如有人用表格整理分析了家中199件衣服,總結出自己的購物模式、衣服的閒置率和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有喜歡種草的網友分享,取關賣衣服的博主微博,會喪失80%的購買慾。

還有網友從色彩心理學角度出發,把購物軟件主題變成綠色,就會毫無購買慾望,等等。

爲什麼不要“買買買”?

不過,隨着網上對消費主義的討論增多,爭議聲也接踵而至。前段時間,豆瓣“摳組”資深成員王神愛因“畢業9年摳出兩套房”被罵上熱搜,很多人並不認同“摳門”“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認爲“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花錢才能讓自己真的開心”。

在“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內,對於什麼算是消費主義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會討論,掃地機器人算是消費主義嗎?熱衷喫火鍋算是消費主義嗎?

“碎碎鐵”認爲,每個人有自己的消費觀,自洽就好。“比如我本人是非常喜歡喫美食的人,所以喫火鍋一定不算消費主義,但可能有些人認爲食慾和物慾是一樣的,他們的必需是‘喫飽不餓即可’,那對他們來說,網紅力推、熱門必喫之類的就算妥妥的消費主義。”

在她看來,消費習慣不同很正常,不去評價其他人羣的喜好,從“買買買”裏能獲得樂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管是消費什麼,重點還是看清楚自己是否需要、是否真的喜歡、能否堅持使用它,一次消費並不會直接把你變成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真的瞭解自己,接納自己,產生內驅力。

而“不買組”聚集的,是主動和自發地“不想買了”的人羣,是對“買買買”產生懷疑的一羣人,可能是想攢下錢做更重要的事,可能是想控制自己的焦慮感,也可能是希望迴歸生活本質,注重內心需求,各種各樣對“買買買”說不的理由,讓大家加入進來。

在該小組中,不少人都曾是“購物狂”,有網購26萬後開始反思的,有從暴買到按需購買的,有沉迷奢侈品買東西必買大牌的……

消費方式的變化,不僅代表着單純的“不要買”,還意味着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這個“雙11”,你買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