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出墙是道德的缺失,还是人性的渴望,这得看处于什么时代环境。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八十年代,这首歌红遍全国,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有人跟着唱,就算90后00后,也会听到长辈哼哼几句。而随着万达晚会上,王健林高歌一曲,又勾起了60后70后80后多少集体回忆……

这首歌,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歌,可能对于90后00后来说,这类哭爹叫娘的农村影视剧并不受欢迎,但是却深得老一辈喜爱,并接连获得那个年代的我国电视剧最高奖“金鹰奖”、“飞天奖”等。

进入21世纪,对90后00后来说,因为没有俊男美女、没有宫廷斗争,没有霸道总裁,除了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便是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农村剧已经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最终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

但在当时,《篱笆女人和狗》凭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

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当时娱乐匮乏,“电视机”尚属奢侈品,更别说电视剧了。

第二,那个年代的国家级电视剧,一定有其深意所在,时值改革开放后十年,国家想尽办法解放人们的落后思想,以这部电视剧为代表的文艺作品便是手段之一。

我们先从第一点开始说起。

八十年代后期,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算得上是准小资产阶级,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有一台大彩电是很炫耀的事情,盖因除开打牌扯八卦外,看电视基本上就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夜生活。

每当晚上八点左右时,仅有的几个电视台便会播放各种国内外的电视连续剧,例如《神探亨特》《人在旅途》《流氓大亨》《封神榜》《三个侦探》等。而家里没有电视机,或者没有彩色电视机的老少爷们儿,就会跑到某一户有彩电的人家里集体观影,观影的过程中还经常发表个人见解和中心思想。

甚至有时候还会在播放的途中溜进来几名鬼鬼祟祟的陌生人,装作来了很久的样子偷偷蹲在角落里。

当然,他们也是邻居,只是不认识而已。

这种经典怀旧的观影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除了留下一地的烟蒂和瓜子皮之外,多数表现在集体无意识中。

这里的集体无意识并不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哲学层面上提出的那个令人蛋疼的“集体无意识”,而是真的集体无意识……

具体表现为某个观众的情绪会跟随剧情走向而突然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其他人一起歇斯底里。在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播放的时候,这种情形尤为突出。

那么,为什么观众们的代入感会如此之大?综观现在的电视剧网剧,什么现代的古代的战争的玄幻的……似乎让大家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代入感总有那么些不足,为什么这部上世纪的老片子,会让当时的人产生那么大的共鸣?

还是得从时代背景来看,也就是前面说的第二点:通过电视剧解放思想。

很简单,这部电视剧告诉人们:女人可以提出离婚了。

该剧分为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

而按照现代影视剧的简介格式,可以这么介绍:

第一部,女主离婚了。

第二部,女主又离婚了,女主的前公公想追女主他妈。

第三部,女主的前公公在追女主的二姨……

哇!如此超前又大胆的人物关系,换换背景就是梁凤仪的东南亚富豪家族史……

总之,这部剧就是告诉当时全国广大农村妇女,再也不要受封建婚姻思想的束缚,大胆走出那块贫瘠的土地,自己追寻自己的幸福。

而当时编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从主题歌中,就隐晦的告诉了观众,该剧想表达什么。

我们通过主题歌逐句分析: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山也还是那座山哟

梁也还是那道梁

这段其实是在表达虽然改革开放了,但天没有变,星星月亮也没变,丑恶习俗犹如压在人们心头上的大山、横在人们感情前面的岗梁,一如当初。同时,又以“星星月亮”点出,黑暗的天空中,隐隐约约透着光明。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哟

爹是爹来娘是娘

碾子和水缸也有二重象征含义:首先表现了农村女子世世代代绕着碾子和水缸打转,离不开那片小天地,同时,也代表着将美好生活碾碎打散、沉入缸底的旧势力旧思想;而“爹”和“娘”代表着那个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容不得你来反对抗争。

麻油灯啊还吱吱响

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

麻油灯的一丁点儿亮光,代表着虽然有偶有反抗的声音,但是很微弱,随时都有可能熄灭并继续陷入无边的黑暗,象征着命运的曲折和艰难。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还有那看家狗

叫的叫的叫的叫的咋就那么狂

篱笆墙和看家狗都是封建思想封建势力的代表,影射封建思想早已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况且还有“狗”代表着凶恶的守旧势力在帮腔作势;呼应前面“碾子”和“缸”,农村妇女为什么甘于囚禁在那片小天地里?因为有“篱笆”和“狗”阻挡着。虽然新中国表面上看起来把“篱笆”打破了,但“篱笆”的影子依然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形成无形的屏障。

但是从歌曲的第二段开始,一切都变了样:

星星咋不象那颗星星哟

月亮咋不象那个月亮

山也不象那座山哟

梁也不是那道梁

终于变天了,星星变了,月亮也变了,压在人们心头的岗梁也再不是从前那道让人无望的枷锁。

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

乌鸡变成了彩凤凰

麻油灯拔了油

山村的夜晚咋还这么亮

不能生育的骡子却生了身强力壮的小马驹,乌鸡也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预示着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码是在思想上从开始的绝望到现在的觉悟,而无边无际的黑暗也以悄然散去,“麻油灯”拔了油,山村为啥还那么亮?也有一明一暗两层象征:明里指的是,不用油的“电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暗中指的是,科技进步带来了思想进步量,让农村社会状态比以往更加豁亮了许多。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只有那篱笆墙影子咋那么长

在那墙上边爬满了

爬满了豆角秧

虽然“篱笆墙的影子”象征的封建思想还是顽固地圈在渴望自由幸福的心头上,篱笆墙仍然插在院子中将社会一分为二,但在春意盎然的墙角下,倔强的豆角秧已悄悄爬上了篱笆,窥探墙外那芳香满城的世界。

其实,这里的豆角秧,不仅仅指的是女主角:美丽善良的枣花,还有用四把锁锁住自己的老汉葛茂源。

当他想明白了,想通透了,一切也就释然了。

同意二儿子分家产、同意三媳妇离婚,同意四儿子倒插门,并敲开了枣花娘的大门,这其实是葛茂源老汉亲手打开了锁在自己心门上的几把大锁。

最终,篱笆的建设者终于拆除了自己心中的那道篱笆墙,解放了别人,也解放了自己。

枣花&老汉葛茂源

而此剧的片尾曲《苦乐年华》,同样用象征暗喻的手法呼应了片头曲: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

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第一句,对广大农村群众来说,是一个极强的音符:不起眼的“麻”也能拧成花,绝不是以前人们想象中单调不变的农村生活。

而第二句,犹如当头棒喝:再简单的生活,也难免会遇上疙瘩

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喔哦哦。

而在生活继续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不顺,各中滋味,如同品酒,只有喝的人自己知道。那么不同的人,就会对生活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甘于贫穷的大儿媳马莲、也有精明偷懒的二儿媳巧姑……各种人物性格的反差,更突出女主枣花追求幸福的不易,这才引出下面的歌词:

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

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

生活很美好,但美好的背后是来之不易,既要经过自己努力描描画画、又要对抗外界的凄风苦雨……然而,歌词的最后,给了人们以希望,虽然有可能味道苦涩,但毕竟结出了果实,象征农村妇女追求自由过程中的苦乐年华……

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苦乐年华

哦哦哦哦哦哦……

除了歌词,这两首歌的曲子也煞费苦心,表面上听,是最通俗的东北民间音乐,然而歌手们用的技巧却是最时尚的通俗唱法,可以说片头片尾曲的演唱者,后来都成为大陆乐坛的一代歌后:毛阿敏和李娜。

毛阿敏&李娜

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曲式呢?因为东北是一片充满矛盾的土地:建国前后,这里是最“洋”的城市,因为与俄国接壤,加上老工业基地的建设、石油的发现……哈尔滨、大连、沈阳等成为全国知名城市,当时童谣“北京上海、哈尔滨烟台”充分说明“冰城”在全国的地位。而尚且风华正茂的“和珅”王刚主演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虽然是上世纪三〇年代的故事,但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仍然让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其中西装革履、大衣礼帽成为国人向往的穿着打扮,甚至还出现了女仆装……

《夜幕下的哈尔滨》84版

可是,就这么一座“洋”味十足的城市,周边广大农村却仍然处在贫穷落后中,虽然曲波的《林海雪原》清除了匪患、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打倒了地主,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仍然像篱笆墙一样植根在广大农村。

于是,东北就这么处在既“洋”又“土”的社会环境中,而广大农村群众,生活娱乐还十分单一,更不用提思想的解放了。但另一方面,东北的“俗”文化——或者,毫不客气的说,低俗文化——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

比如剧中女主角枣花的丈夫铜锁,躺在草堆上摆成个“大”字挑逗狗剩媳妇儿时,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心照不宣的喊:“太!太!”

铜锁躺在草堆上摆成个“大”字挑逗狗剩媳妇

于是,编剧们用了《三道关》这样的插曲,含蓄又奔放的告诉观众们:旧时代的所谓“下流”,也许就是新时代的“幸福”:

翻过了一座山哪又拐过了一道弯,

妹呀妹呀,来到了你门前,

只要你院的狗呀它不汪汪哪,

我就算过了头道关。

过了头道关,我的心里好喜欢,

妹呀妹呀,来到了你屋前,

只要你的门没拴哪,

那就算过了二道关。

过了二道关,我的心里比蜜甜,

妹呀妹呀,来到你炕前,

只要你不把我往外撵哪,

我就算过了三道关。

表面上看,《过三关》是讲焚心似火小青年和春心荡漾大姑娘之间偷偷约会的浪漫故事,这三道关把小伙子撩拨得不要不要的,恨不得一下子就直接扑到炕头上温存一番。

那个年代,青年男女约会也的确是费劲了心机。但实际上,在诸如《麻衣神相》之类的古相术学中,“过三关”指的是:兄弟关、父母关、子女关,而剧中所指的含义,不言而喻。

诚然,该剧及续集三部曲播出后,社会离婚率增加了不少,但同时也传播了让人们追寻新生活方式的思想。

小编至今还记得,我那大字不识的姥姥,边看边摇头:这是何苦……却又忍不住在电视机前,一集接一集的看下去……

从小范围来看,该剧“教坏年轻人”、导致离婚率上升,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从大环境来看,其推动新思想的积极意义,远大于它造成的不良局面。

时至今日的东北,又出现了新的社会危机:科技进步打破了老工业基地的优势,而往日积累下的巨大财富尚未用尽,却已无昔年风光。网上所谓对“东北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可谓车载斗量,然而大多都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老东北人迷茫了:面向新世纪,我们该怎么办?

也许,是时候出一部新的影视作品,像当年打破“篱笆墙”的屏障一样,再打破东北人心里某些固有的东西了。

(文章写完了,而小编身边那泼辣的东北女同事匆匆瞄了几眼后,不屑一顾地说:你丫写的这些都是废话,篱笆墙能不能圈住女人,得取决于女人和狗,篱笆墙这龟儿子说的不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