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媽呀,青草綠草花。哎呀,媽呀,女兒已長大。哎呀,媽呀,女兒要出嫁。哎呀,媽呀,我捨不得離開家……”這是曾經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農村區廣爲流傳的一首哭嫁歌。千百年來,這首情感真摯、曲調婉轉動人的哭嫁歌,在姑娘出嫁時唱起,唱者情真意切,撕心裂肺,聽者無不動容、默默流淚。

哭嫁,曾經是酉陽土家女子抗爭封建禮教的產物。據《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元英宗(1321年)酉陽土司制度實行以前,酉陽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只要兩情相悅,得到族中長輩認可後,便可訂親嫁娶。但隨着封建禮教“三綱五常”的實行,青年男女的自由婚姻被包辦婚姻所替代。男女雙方必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土家姑娘的命運由此受人擺佈。於是,土家新娘借出嫁之際,向親人哭訴自己無力改變命運的無助和悲哀,揭露封建禮教的殘酷和無情。

“嗩吶一聲淚一滴,扯娘羅裙扯爹衣。苦命女兒送上轎,親生骨肉兩離分……”就這樣,無助的哭訴成爲酉陽古老而特有的一種婚俗,成爲土家族以歌舞祭奠亡靈,以哭泣慶祝出嫁的民族文化。因此,一首哭嫁歌,便是一部土家族的文化史。“養儂長大又陪妝,養女由來也自傷。最是哭聲聽不得,一聲女兒一聲娘。”清乾隆時期的土家詩人彭潭秋就曾這樣記載土家姑娘的哭嫁:“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爲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酉陽至今流傳着“一首哭嫁歌,千年土家史”的說法。2014年2月,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成功入選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2015年入選《重慶特色民俗地圖》。

哭嫁是因其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所以又稱爲“哭嫁歌”。土家女兒從開始懂事之時起,就跟隨母親和祖母學唱“哭嫁歌”。土家族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她們一邊和家人置辦嫁妝,一邊以歌代哭、以哭伴歌的形式傾訴離別之情。

哭嫁的內容豐富,歌詞一般爲七字句,押韻上口,句數多少不等。哭嫁既哭爹媽的養育之恩,也哭親人的離別之情。既有對媒人的揶揄,也有對舊情的追憶,但多以鼓勵、勸慰、祝福的話語爲主。出嫁前夜是哭嫁的高潮,親朋鄉鄰前來祝賀和哭別。

這一天,新娘家要邀請九位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陪十姊妹”。新娘家要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姑娘坐上方,和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即將出嫁的姑娘、前來祝福的親人就開始在房間哭嫁,哭嫁歌此起彼伏,一句句、一聲聲,字字深情,唱出對親人的感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因而,哭嫁是土家民族情感的真情流露,是民族心理的真切反映,體現土家人民看重生離,樂事哀辦,哀而不傷,樂觀向上的態度,散發出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綿淚如絲。”隨着時代的進步,包辦婚姻早已成爲歷史。而在酉陽一些偏僻的土家寨,姑娘出嫁的哭嫁習俗還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今,哭嫁歌不是悲傷、不是哭訴,訴說的是喜悅,是幸福,是展示土家婦女的智慧、勤勞和善良,表達與親人們不捨之情的一種儀式。在酉陽桃花源國家5A級旅遊景區,遊客可在景區常態化開展的“聽木葉情歌、看歡歌擺手、學西蘭卡普、唱酉陽古歌、吼薅草鑼鼓、品土家婚俗”等非遺展演和旅遊活動中,體驗“哭嫁”這一傳承千年的非遺遺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