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你,有哪些電影看完像是過了一生?

有人可能會說張藝謀的《活着》,個人在歷史的巨浪之間,生命的走向完全由不得自己,浮浮沉沉,最終收穫的卻是遍體的傷痕和滿載的苦難,留不下一朵豔麗的水花。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如餘華在原著《活着》的開頭中所說:

爲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

有人可能會說羅伯託·貝尼尼的《美麗人生》,縱然人生路上滿布荊棘,也要用大大微笑去勇敢面對,爲悲慘的遭遇添加一抹溫情,撫慰和呵護脆弱的心靈。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不過,對於當下的都市人而言,有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講述的人生掙扎與糾結,似乎更能夠讓我們在影像之外獲得一種回應,如果人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一一》

A one and a Two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一一》是導演楊德昌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其個人風格的集大成者,通過一個家庭中各個成員所面臨的境況,將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的苦惱與無助全景式地展現了出來。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楊德昌(Edward Yang,1947-2007),電影導演及編劇,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關於《一一》這部電影的分析討論不可謂不多,此次,我簡單分享一些個人觀感,作爲拋磚引玉,大家有想法的話,我們留言區見。

有人說,嬰兒呱呱墜地之所以會哭,是因爲ta知道,從此以後ta將要面對人世間一切不可預知的苦難。

伴隨着一聲嬰兒的啼哭,影片《一一》開始了。

影片中的角色多而不雜,每一個角色都代表着人生的某個階段。

小學生洋洋,這個有着清澈眼睛的小男孩,自閉而又倔強。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他的爸爸簡南俊是一個公司的職員,雖然工作多年,但是卻沒有成爲老油條,對爾虞我詐的生意場行爲十分厭倦。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她的媽媽敏敏,和平時我們熟悉的大多數媽媽一樣,雖然有些碎碎念,但對孩子和家人的愛卻是真的。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他的姐姐婷婷,有着少女的心思,但是同隔壁家的莉莉比起來存在感就弱了很多。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洋洋的舅舅,簡南俊的小舅子阿弟,和姐夫相比,他比較俗一些,相信算命,每天想的就是怎麼撈錢,大賺一筆。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洋洋的婆婆,一個因病住院的老人,長期昏迷,已經如同植物人一般。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面對不同的困惑與迷茫。

作爲小孩子的洋洋,他以不帶雜質的視角,觀察探索着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當爸爸告訴他“你不可以盯着人家看”的時候,他說:“可是我想知道她在難過什麼,我從後面看不到啊。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

這段對話以後,爸爸教他拍了照。洋洋開始每天拍人們的背影,拍那些他們看不到 的事物。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和其他小孩子一樣,洋洋平日裏也會做一些在成人看來幼稚的舉動。在這些幼稚舉動的背後,其實有着值得思考的動機。

學校裏洋洋總是被一個外號“小老婆”的女生欺負,當看到“小老婆”在泳池裏如魚得水地游泳後,洋洋回家便進行了“水下憋氣”的練習。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這種行爲,一方面表明洋洋想要戰勝自我,克服孱弱的個性,是對被欺負的一種積極回應;

另一方面,考慮到事情發生在洋洋無意間看到了“小老婆”的底褲和其泳裝形象之後,可以看做是洋洋懵懂的性意識得以激發,在潛意識裏留下了最本真的嚮往,通過模仿“小老婆”的行爲,以實現同被迷戀對象在某些層面的相似和接近。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畫外音中那句“兩種對立而又相吸的能量”既對應了洋洋和“小老婆”的關係,也是對男女兩性問題的一種點明。

最後,洋洋鼓起勇氣跳進了游泳池,戰勝了自己內心的恐懼,而他這種無所顧忌的勇敢,很明顯,是我們這些被教化規訓的成年人已經遺失的。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作爲青春期少女的婷婷,她在莉莉和胖子的愛情間隙,與胖子產生了一段初戀。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這段初戀的夭折,很值得玩味。

一次,兩人看完演出後相約走進了一家酒店,胖子先走進房間開了燈,待婷婷進門後,他緊張到不知所措,喘了口粗氣,然後說了句“不好吧”就轉身跑了。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是不是有種“what the fuck”的感覺?

其實,每一個青春期中的男男女女對此都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共鳴。

雖然男性在社會上總揹負着“下本身思考”的罵名,但是每一個男孩曾經都是純情的,他們在性觀念相對保守的年紀裏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集合體,一邊認爲女生的清純不容玷污,一邊又把持不住採取主動進攻的方式步步試探。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那時候的男生,由於男權社會教育的結果,不能說是所有人,但普遍會認爲女生在性問題上主動代表着在某種不好的傾向。殊不知,女生的獻身,實際上是在愛情催化作用下的真情表達:我愛你,我想把我的一切給你,包括我的身體,我想與你融爲一體。

這同樣是一種純情,而且很高級。

後來,胖子與莉莉和好,在懷疑與莉莉媽有染的老師同莉莉有不正常的師生關係後,將該老師殺死。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愛情,說到底,終究是一場歇斯底里的我執,美麗的疊影下最容易滋長出的卻是罪惡與彷徨。

洋洋的舅舅阿弟爲我們呈現的是結婚生子這件人生大事。

他是個奉子成婚的主,孩子的降臨按理說是讓人滿心歡喜的,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結果,就在孩子滿月酒席當天,她的前女友云云來了。原來,在老婆懷孕期間,他像那些管不住自己的男人一樣,曾跑到前女友那裏尋找慰藉。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在多方的爭執之中,阿弟愈發地感受了自己的無能爲力。回到家後,有那麼一刻,他心中升起了自殺的念頭。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老婆被他這麼一折騰徹底嚇壞了,一直哭個不停。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有多少婚姻,因爲彼此的不捨與茫然無措,以這種無法較真的方式得以維續。

洋洋的爸爸簡南俊和媽媽敏敏作爲影片中的中年人,用以呈現中年危機這一主題再合適不過了。

這個世界對老年人比較冷漠,對年輕人不太友好,對中年人呢,也不怎麼樣。

先來說說洋洋的媽媽敏敏。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她日復一日做着普普通通的事,生活單調而乏味。

這似乎沒有什麼,一般人也不會去過度思考這種狀態的意義,敏敏也是如此。

然而,婆婆的因病昏迷給了她重重的一擊。在每天陪昏迷婆婆說話的過程中,敏敏發現,能說的翻來覆去就是那幾件事,自己的人生好像白活了一場。

說着說着她就崩潰了,嘴裏唸叨着:怎麼只有這麼少呢?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我想,對於每一箇中年人,以及每一個提前步入“中年危機”的80、90後們來說,平庸機械式按部就班的人生都讓他感覺到絕望。

多少個夜深人靜,多少個午夜夢迴,敏敏提出的這種問題像一根鋒利的刺一樣,深深地扎入到我們的內心。

接下來說說洋洋的爸爸簡南俊。

對於大多數男人來說,中年危機可能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事業上的止步不前,偏偏家庭上下的責任已全部壓到你的身上;一個是身體的退化與激情的萎縮。

於簡南俊而言,他從來算不上是一個有事業心的人,他所從事的工作,也從來不是他所喜歡的。可是,那又有什麼辦法呢?爲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只有委屈自己。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然而別人的指手畫腳,終究不能讓你生活得更好,正如片中的臺詞:

人是不可能讓另外一個人去教他怎麼活下去,怎麼過好日子,那是很悲哀的。

遵循了別人期望的社會角色,獲得了看上去光線亮麗的生活背後,是面對自己時死一般的沉寂。因爲,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怎麼會快樂呢?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捫心自問,有多少人正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有多少人有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有多少人早已忘記了自己喜歡的事?又有多少事你真的會鍾愛一生,值得你鍾愛一生?

這真是讓人沉默的話題。

從激情萎縮上來說,簡南俊一向是個循規蹈矩之人,不可能像《美國麗人》中的萊斯特一樣對女兒的閨蜜來一場華麗麗的意淫。

他訴諸的對象是他失聯多年的初戀對象阿瑞。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兩人儘管一同回憶了曾經的過往,也十分篤定彼此心裏再也沒有愛過第二個人,但當他們獨自在酒店之時,簡南俊像當年一樣,也向胖子一樣,選擇了離開。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過去終究無法回來,重溫舊夢,再來一場撕心裂肺,再來一場宛如神經質般忘我的巔峯體驗,能留下的,也只有更多的糾纏與更大的空虛。

所以你看,人世種種,到頭來不過一地雞毛。

若非有洞悉世界的早慧,只得歷經百態之人才能將這些一一看在眼底,比如婆婆。

雖然在片中,婆婆沒有一句對話 ,但從她的神情中我們可以解讀到,她知道這些人的困惑與無助,也知道他們的快樂與喜悅,只是這一切對她來說已經不再重要。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影片結尾處,洋洋在婆婆的葬禮上唸了一段話,講述了自己的理想:拍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告訴他們不知道的事。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其中最後的那句“我也覺得……我也老了”堪稱振聾發聵,空氣中的悲涼衝出影像,迴盪在觀影者的四周,釋放出徹骨的寒意。

很明顯,洋洋這個孩子,其實是導演楊德昌本人的化身,洋洋所說的理想便是楊德昌一輩子都在做的事,而洋洋的少年老成對應着的是楊德昌未被世俗所改變的那顆犀利刻骨的赤子之心。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他的憤怒,他的冷眼旁觀,源自於他對這個世界保持的清醒與熱愛。

楊德昌執導的電影作品不多,一共七部,但部部都是華語片中不可多得的經典,其冷峻、深刻、批判性的意識貫穿始終。

第一部導演作品《海灘的一天》將矛頭指向城市對人情感與慾望的異化,並對生命主體的獨立意志進行深入探討。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1994年作品《獨立時代》彷彿一張臺北衆生浮士繪,抽絲剝繭地揭穿了那些生命中的虛僞與殘酷的真相。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1991年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向每一個在暗黑時代苟且偷生的犬儒發出一聲“你沒有出息啊你!不要臉!”的悲慟,宣告理想主義者的徹底消亡。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蘇格拉底臨終遺言中提到: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中寫到:

年輕不是玫瑰般的臉頰、紅潤的嘴脣、柔軟的膝蓋,它是一種願望,一種超強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緒,它是充滿活力的生命深泉。沒有人僅通過年歲增長來長大,當我們放棄了思考就開始變老。年歲可能弄皺我們的皮膚,但放棄熱情則會弄皺我們的靈魂。

而魯迅則曾說: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說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憤世嫉俗了一輩子的楊德昌,思考批判了一輩子的楊德昌,並不是一個老氣橫秋的人,他不過以另外一種方式釋放着他的熱血與青春。

願我們都能像楊德昌一樣,做任性的孩子,保持不滿,保持反思,保持批判,永不妥協,永遠長不大。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電影,必須是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