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之父”去世 剪紙動畫成絕響

中國共產黨黨員、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中國影協理事、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國際動畫學會(ASIFA)會員、中國剪紙動畫創始人之一、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獲得者、《葫蘆兄弟》導演胡進慶同志,於2019年5月13日下午三點零二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

胡進慶同志,1936年生,江蘇常州人。1953年於北京電影學校動畫專修科畢業。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造型設計、動畫設計,參加了《驕傲的將軍》《豬八戒喫西瓜》《漁童》《金色的海螺》《人蔘娃娃》等近40部美術片的攝製。

1962年起,擔任剪紙片的導演、美術設計和動作設計工作。先後導演剪紙片《小林日記》《淘氣的金絲猴》《丁丁戰猴王》《鷸蚌相爭》《草人》《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和編導美術片《螳螂捕蟬》《強者上鉤》《鬥雞》《雪狐》等。不少影片在國內外贏得了衆多榮譽,因而胡進慶同志也被譽爲美影廠的“得獎專業戶”,爲中國的美術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其中《淘氣的金絲猴》於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鷸蚌相爭》於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特別是榮獲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葫蘆兄弟》(第三、四集)於1989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

胡進慶同志對藝術執著追求,是創建和發展中國剪紙動畫的功臣之一,曾與“三萬老”之一萬古蟾等共同創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喫西瓜》,後又發明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從而攝製成功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極大豐富了美術片片種。剪紙片是美術電影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樣式,汲取了中國民間皮影、剪紙、窗花等藝術元素,以多樣的藝術風格、誇張的動作表演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美術片中獨樹一幟。80年代末,胡進慶導演的剪紙系列動畫片《葫蘆兄弟》問世,其形象活潑可愛,至今都爲人津津樂道。

胡進慶同志創造了許許多多經典可愛的動畫形象,爲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爲美影廠的輝煌,乃至中國民族動畫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願胡進慶同志一路走好!

5月13日,曾導演《鷸蚌相爭》《葫蘆兄弟》等中國經典動畫片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胡進慶在上海逝世,終年83歲。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發佈訃告,回顧了胡進慶的創作生涯,表達了深切哀悼之情。本報亦採訪了與胡進慶過從甚密的好友、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中國動漫史料研究專家李保傳,以及動畫電影的後繼者導演趙易、孫海鵬,對胡進慶先生的生平進行了回憶。

“《葫蘆兄弟》不能寫一個導演”

“老爺子是江蘇常州人,從小在青果巷裏長大的,電影學校畢業之後分到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生獻給了中國的美術電影事業。”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平是胡進慶多年的好友,回憶起1993年,江平追隨吳貽弓、馬林發、張元民籌備上海國際電影節時,請動畫大師萬籟鳴先生、特偉先生、阿達先生的家人(那時阿達先生已經去世數年了,他家屬送給我們一幅手繪氣氛圖)、嚴定憲和胡進慶給電影節創作幾幅作品給評委,他們都欣然應允。

取作品時,胡進慶專門把江平請到上海萬航渡路美術電影製片廠他的辦公室小坐。“我記得那天中午的時候在美影廠南邊的一個小酒家,我們一塊兒喫的飯,那天聊得最多的是江蘇的美食,還聊到陸文夫的《美食家》,說到常州特產,胡進慶告訴我,上海城隍廟的常州麻糕店裏的麻糕很正宗,絕不輸給常州本地做的。”江平回憶,“聊到胡進慶創作的作品的時候,他叮囑我說‘小江,你要是以後寫我,比如說寫到《葫蘆兄弟》不能寫我一個人是導演,還有其他兩位同志。他們名字一定要寫上,這是做人的規矩’。”

中國動畫學派的“絕響”

曾經憑藉動畫短片《八里溝》斬獲第10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動畫的導演趙易認爲,胡進慶參與導演的《葫蘆兄弟》對於國產動畫的最大意義,“是以系列片的形式,突破了一般上海美影廠動畫短片的體量限制,塑造了一批具有‘網紅’潛質被大衆文化流傳至今的人物。”《葫蘆兄弟》是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系列片,由它開始,剪紙片不再只是以小短片的形式呈現給觀衆,而開始擔當起長篇敘事的功能。

在趙易看來,《葫蘆兄弟》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上海美影廠轉型期的作品,已經帶有商業性的嘗試,比如這種系列片的形式,同時又繼承了傳統美影廠的風格和製作班底,“可以說是中國動畫學派的‘絕響’,在其之後,一個動畫時代結束了,之後美影廠就全面進入了代加工和電視動畫系列片的製作中。”

晚年還在關注動畫事業

中國動漫史料研究專家李保傳和胡進慶認識得比較早,在他眼裏,胡進慶是一個性格非常開朗的人,“我曾經把他比喻成葫蘆兄弟裏的藍娃,特別活潑,又身懷絕技,在團隊中不可或缺。年輕的時候,胡老師跳舞特別好,在單位裏絕對是舞林高手。”

李保傳每次去看望他,他都會把動畫歷史上的一些細節講給李保傳聽,希望後人能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從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他對年輕後輩的提攜和幫助。

退休之後,胡進慶雖然離開動畫多年,但平時一直用電腦去關注着當代動畫的發展,甚至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但由於他晚年生病,不能夠出來走動,發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聲音。所以,他特別希望別人去他那裏陪他聊聊天,一起交流。

●一部好的動畫片,應該有趣、驚險、幽默,但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內涵。

●我以爲靈感不光是科學家有,藝術家有,其實人人都有。只要對某個問題有所思考和努力的人,都會遇到“靈感之神”的拜訪。

●對我幾十年創作所追求的美術片總體藝術風格,要我做一個自我概括的介紹,我沒有認真思考過。但我可以用很直覺的字眼說出自我感覺中一貫的藝術感覺:“細巧”

●我搞了一輩子剪紙片,同是剪紙片可以變化無窮。

●再想搞較長的藝術片,人力物力都很困難,拯救剪紙片迫在眉睫。

以上內容摘錄自《金柏松訪胡進慶》、《美術片六導演訪談錄》等材料。

在一個時代創造了藝術商業兼具的作品

在胡進慶的所有作品中,動畫片《葫蘆兄弟》是觀衆最爲熟悉的一部。究其原因,李保傳認爲:這與該作品誕生的時代環境密切相關。“這是一部爲了應對國外動畫的市場衝擊而產生的作品,本身有着一定的商業目的,具備了一些必要的商業元素。”並且,這是一部系列片,“系列片更重要的是要講故事,而且是連續性的分集敘述,給觀衆留下懸念和期盼性,印象自然深刻。”

與《葫蘆兄弟》善於講故事不同,胡進慶之前的短片更多地傾向於藝術性的探索。作爲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動畫藝術家,胡老師秉承了“不重複自己,不模仿他人”的創作理念,呈現出的每一部作品都風格各異,有所創新,比如《草人》《鷸蚌相爭》等。李保傳說,如果你要談藝術、談創新的話,這些影片的藝術格調都是非常高的,“胡老師把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通過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都是非常精緻的藝術作品,水墨剪紙的拉毛工藝,還申請了國家專利,開發成一些出口創匯的衍生產品。”

李保傳認爲,如果從藝術價值衡量,這些短片的藝術價值要高於《葫蘆兄弟》,但是《葫蘆兄弟》所帶來的其他價值,又是這些短片所不具備的。簡單來說,僅此一集的藝術短片很難形成必要的IP效應,《葫蘆兄弟》從最初劇集到續集的開發,吸粉無數,這一點也是同時期其他短片所不具備的。

因爲退休過早失去創作機會

胡進慶的動畫作品在國內外都拿過不少大獎,比如1984年的水墨動畫片《鷸蚌相爭》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第34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1990年《強者上鉤》獲得日本廣島第三屆國際動畫電影節E組一等獎等。李保傳說,因爲他拿獎太多,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了“獲獎專業戶”的稱號,作品深受國內外觀衆喜歡,“他在晚年的時候,曾經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賀卡,有幾麻袋那麼多。”

不過,李保傳覺得遺憾的是,因爲工作體制的關係,胡進慶在人生最好的時候退休了。如果在國外,60歲左右是動畫藝術家創作的最好年齡,動畫是一項勞動密集型工作,需要專業的團隊、製作設備、環境等,這些條件都隨着退休而沒法實現,藝術生命基本就終結了。假如按照國外的創作機制,胡進慶的藝術應當還會有一個更大的飛躍,拿奧斯卡也不是沒有可能。

剪紙片沒延續下來是動畫片發展必然?

剪紙動畫和水墨動畫都是中國動畫的一大特色,但是這兩種藝術在今天的動畫創作中並沒有延續下來。李保傳認爲,不是隻有水墨剪紙動畫,傳統水墨動畫也是如此,就像國畫一樣,現在欣賞國畫的羣體少了,剪紙或者水墨動畫,在那個時期是有一定的創新性,但放在今天與當前觀衆的觀影體驗不太符合,尤其是現在的動畫多有產品屬性,剪紙動畫很難適應當前市場。

動畫電影《美食大冒險之英雄燴》導演孫海鵬也贊同這個觀點,“現在主流動畫的風格是各種風格淘汰融合演變出來的。雖然我們的前輩曾經做出藝術水準那麼高的動畫,但是現在國產動畫都往工業化方向發展了。”用剪紙或水墨形式做成短片沒問題,但做成長片,觀衆可能會膩,接受度不高,相對於現在的主流動畫缺乏競爭力。

孫海鵬還補充道,之所以過去的動畫沒有延續下來,還有一部分考慮到成本。過去的水墨、剪紙動畫在製作的時間成本上要遠高於目前的電腦CG,“CG動畫很多工作是交給機器的,隨着技術發展,CG動畫的效率還在不斷提高,成本會不斷下降。水墨或者剪紙動畫由於更多的是靠人來執行,成本下降的空間非常小。”大概十幾年前,國內曾有一陣子特別流行用CG製作水墨動畫。不過孫海鵬透露,幾年後就沒人再玩這種風格了,“一旦數量多起來,觀衆會膩。”(滕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