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殿春秋》:一本关于建造中世纪大教堂的历史小说

《圣殿春秋》迷你剧

我推崇博尔赫斯式的阅读口味,通俗文学的类型中,很难喜欢惊悚间谍小说,因为那些小说中总是千篇一律地充斥着挥金如土的间谍,而他们总是上演着永不厌倦的英雄救美的平庸传奇。因为这种阅读审美上的偏见,我一直不知道肯·福莱特。《圣殿春秋》出版后,我去网络上查找这个“大师级惊悚小说家”,才发现他的惊悚小说中译本早已有了二十余种,可笑自己还懵然不知。不过现在想来也颇为好玩,因为我的无知反而拯救了我的偏见:如果我早熟知了福莱特,也许想当然以为这是另一本惊悚间谍小说,从而就错过了《圣殿春秋》。也许不单单读者与书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遇合,一个偶然也可能促成作者与他的作品之间的相遇之美:福莱特就因为一次偶然参观彼得伯勒大教堂的机缘才萌生出写一本书的想法。这本关于建造一个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的书,这本关于中世纪普通人民生活的绚丽画卷,已经远离了福莱特笔下冒险与艳遇不断的间谍生活,最终渲染成了一本糅合了十二世纪英格兰的衣食住行、宗教战争、军阀混战等包罗万象的历史传奇。

《圣殿春秋》:一本关于建造中世纪大教堂的历史小说

《圣殿春秋》作者肯·福莱特

叔本华曾经写道:“历史没有一个总的科学。历史是人类无休无止、沉重而又杂乱无章的梦幻中无足轻重的故事。”也许是为了证明或者反驳叔本华的话,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小说家钟情于历史的题材,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从中抽取和编织出精彩绚烂之章。福莱特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特定时期(1123年—1174年),这个时期正好发生了英格兰历史上的王位争夺战,所以书中依次出场的大人物,比如斯蒂芬、莫德和亨利三位君主,还有罗伯特伯爵、亨利主教和贝克特大主教等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小说也显得真实可信。另外,选择这一历史时期,也是因为哥特式教堂在英国刚刚开始兴起和流行。哥特式教堂最初是于十一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之后逐渐流行于欧洲。我们最为熟知的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应该是巴黎圣母院。但在小说中英格兰的大教堂与法国大教堂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像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但装饰相对法国的样式更自由多样。

《圣殿春秋》:一本关于建造中世纪大教堂的历史小说

小说是以建筑师汤姆一家带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汤姆最大的梦想就是想造一座大教堂,为了这个梦想,他带领自己的一家四处流浪,寻找合适的机会。本书另外一个主人公是王桥修道院的副院长菲利普,他笃信上帝,渴望修缮大教堂以寄托自己对上帝的信仰,如此才有了与汤姆之间的珠联璧合。建筑师汤姆和修士菲利普组成了本书的一个核心,在他们的周围蔓延开来的是一大批小人物,汤姆的大儿子阿尔弗雷德的愚笨,小儿子杰克的聪慧,他第二个妻子艾伦的无畏和抗争,阿莲娜的屈辱和迷茫,甚至让人想起就恨得咬牙切齿的威廉伯爵……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让这本书变得丰满迷人,更不用说王储之间的战争,伯爵之间的尔虞我诈,主教之间的阴谋。从无名的小人物到历史上的大人物,从美好善良的普通人到狡猾奸诈的伯爵,从低矮破烂的修道院到高耸入云的大教堂,这一幅幅画面逐次展开,福莱特用他的生花妙笔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中世纪生活图景。

《圣殿春秋》:一本关于建造中世纪大教堂的历史小说

《圣殿春秋》主演们

也许是骨子里的偏见作祟,我总认为一个能把故事讲好的作家并非就是一个好作家。天花乱坠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对写了很多年惊悚小说的福莱特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仅有一个跌宕起伏的通俗故事的《圣殿春秋》与他之前的作品能有什么区别呢。福莱特在序言中一次次坦诚这是他的最佳作品,也许“最佳”不单单是因为有个好故事吧。我的理解,正是小说中建造大教堂的过程提升了这部通俗小说的品味,让它免于落入俗套。小说中有个细节,当菲利普问汤姆为什么想花费甚至一生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汤姆开始想着怎么说才能打动他,但他想来想去觉得副院长“大概喜欢他说的一些虔诚的话”。他大着胆子决定说出真话:“因为它很美。”汤姆的话同样触动了菲利普的心:“还有什么比能为上帝做些美的东西更好的事呢?”福莱特通过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小人物的伟大,低贱之人的美好,卑微之人的渴求。也许这种小人物相比我们的宏大历史的进程根本无足轻重,但正是这种被叔本华否认的“无足轻重的故事”多少年来还一如既往的激励着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它可能永远决定不了历史的方向,但却能滋润和改变我们的心灵。

《圣殿春秋》:一本关于建造中世纪大教堂的历史小说

从这个意义说,《圣殿春秋》中的大教堂不仅仅是一条推进故事的线索,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和希望。正如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所言,如果说埃及金字塔是用结晶体的形象来描摹寂静的死亡,那么哥特式大教堂则是“用生命之树的形式来描摹生之欢愉”。换句话说,那座大教堂就如同一座精神上的乌托邦,不是虚无缥缈,不是遥不可及,它不仅仅通向天国,也指向了厚实大地上真实生活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