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名爱旅行的人来说,生在中国,是有福气的。因为地大,地貌多,自然风光各异,高原盆地,沙漠森林,戈壁峡谷,草甸海滩,丹霞喀斯特,只要想看,护照都不用,买张票就能抵达。若是对人文历史感兴趣,比得上中国的国家更少。去年的世界遗产榜,中国总数比意大利少一处,排第二。但可进世遗的项目还有许多,仅是我这些年去过的许多地方,未来必定进名录,所以,排第一或许就是近眼前的事。除此之外,有大量的珍贵古迹,还处在鲜有人知的状态,我偶尔组织同好者去寻,称之为文化乐旅。

若再加上美食,和别的国家就几乎没有了可比性。有人说,某老外发誓一年内吃遍中国所有美食,然后第一站来了成都,五年没出去……这段子看似夸张,却有更可怕的事实,前几天,听成都一位朋友讲,有一人退休后,立志吃遍成都美食,然后十几年还未出南门。

这还仅仅是成都。在中国,一个省没有成为特色的菜系,似乎就不应称省;一个县没有几种拿得出手的美味,似乎就不应为县;一个乡没有和吃相关的特产,似乎就不该设乡。

然而,在如此适合旅行的中国,许多原本美好的旅行,却会被景点给破坏掉。甚至,景点这个词汇也已经变得可疑,甚至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至少,我每次旅行时,凡听到是景点,就不得不先划一个问号。景点越鼎鼎大名,越让人心有余悸;越炙手可热,越让人避之不及。

实在绕不开的,也只能去。比如兵马俑,确实值得细看。我去过两三次,一次比一次不容易细看。游客多,停不住,也正常;为了分流,大老远就换乘电瓶车,也理解。等筋疲力尽出来时,却还要走一段超长的路,拐弯抹角,两边全是各种摊位,吵闹喧嚣,好不容易秦俑里攒出的那些古意,瞬间便荡然无存。

这事儿当然怪不得兵马俑,中国太多旅游景点,都带着一种“摊气”,或者说“地摊气”。卖的纪念品俗不可耐也就罢了,差不多都像是同一个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也罢了。就连夹杂着的特色小吃也无太大差异:摔碗酒火了,到处是摔碗酒,臭豆腐火了,全都有臭豆腐。似乎,若一个景点闻不到臭气,就说明一定没有多少人气。人气,臭气,混杂成了景点的“摊气”。

仅有“摊气”,还是好的,那些名气更大的景点,更火爆的旅游线路,往往还带着一股"刀气"。

很少有人在旅行时没有遇到过这种“刀气”,类似青岛大虾,丽江蚊子,雪乡宰猪这样的新闻事件,实在太多了,屡禁不止,此起彼伏,见怪不怪,除非更怪,更怪的多了,也就不怪了。如没有经历过,实在想体验一下的话,可报个北京百十块钱的长城、十三陵一日游,或云南千元之内的五日团,必大有收获。

“刀气”虽相同,“刀法”的路数也都是因地制宜的。北京导游多谈风水,云南则是民族风情,还有一些地方习惯上升到信仰,最后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购物。

这还都算好的。有些地方的“刀法”想起来都让人后怕。前几天又去乐山,有位朋友说她去年和一位闺蜜到此同游,去看大佛,找了位导游,导游除简单介绍了大佛的"百科",就开始胡说各种"神秘事件",然后把她们二位带进景点里的一座寺庙,一进去,她们就被寺庙里一位和尚拦住,说,你们有灾,须要点灯才能驱走。两位开始不信,但和尚越说越狠,说是“血光之灾”,且发生在孩子身上,必须拿三千六百元,点三年灯,方才消灾。这位朋友被说得忐忑,嘀咕着问能否一年一千二,分期付款?和尚厉声喝道:“哪有和佛祖讨价还价的!”她被吓得掏了三千六,她闺蜜因为只是"口角之争",拿九百元就可以了。

俩人花了四千五,愤怒又无奈地离开了乐山。

如将来有朋友去,遇到这样说的和尚,我建议先和他有"口角之争",接着可让他尝尝"血光之灾"的滋味。不过和尚也分人,碰上我肯定会换个说辞,或许会诚恳地告知:“麻烦去山下另一个寺院,揭穿他们,让我们少个竞争对手。”

乐山啊乐山,明明应像大佛一样慈悲,却带着股浓浓的“刀气”。或许是有了立地成佛,就可以拿起屠刀了?我第一次去乐山时,同行的朋友晚上去一家小店,两人吃一条鱼结账一千多。在乐山,乐起来比撼山难;去乐山,很容易上刀山。

我这次来乐山为看崖墓,还好。在大佛景区的出口看到一群揽客的人力三轮车,路不远,收费倒也不高,只是在人力上耍了些聪明,每辆车后面都跟着一辆电动车,让前面的车借上一腿之力,而乘车人浑然不觉。

“刀气”不光在乐山,还在许多著名旅游景点的所在地。“刀气”伤害的不是景点,而且一座座原本善良无辜的城市。

因为“摊气”和“刀气”,所有"游客才去"的地方,几乎都成了不好玩的地方,所有"游客才吃"的东西,几乎都成了又贵又难吃的东西。原本,应该恰恰相反。

如今,一些旅游景点又有了新气象。除了“摊气”和“刀气”,多了一股“妖气”。

“妖气”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因为某手机视频APP的火爆,大小旅游景点乃至城市都以被此APP带火为荣。于是,许多地方千方百计变成视频打卡地,以饮鸠止渴的方式拉人气,事实上拉来的只是“妖气”。

比如近日倍受争议的中国周原景区,竟以纣王和妲己而红。关于纣王的历史形象,或许还有一些可以争议的地方,但以如此低俗的尬舞为卖点,并以此卖点在某APP火爆为荣,实在令人瞠目结舌,甚至痛心疾首。

或许,是因为我对周原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是周人的发祥之地,不久前刚带朋友去考察了一次周原遗址。

那里有太多珍贵的文物,有惊人的考古发现,和所谓的“周原景区”不光不是一回事,甚至也不是一个地方。

但是,“周原景区”这种低俗、粗劣的文化展示,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原的认识,也可以说,“周原景区”的“妖气”,污染了“周原遗址”厚重的文化之气。

如果说旅游景点“摊气”和“刀气”正在相关部门的治理中开始好转,如今这股“妖气”则是正在上升乃至泛滥。这其中也存在一种深深的误解,就是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喜欢这股“妖气”,甚至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但我觉得并不尽然,因为这和旅行的本质相去甚远,并且年轻人不会永远年轻。如果有一天,人们去故宫,看到“乾隆皇帝”在蹦迪;去长城,发现“秦始皇”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去敦煌,瞧见“飞天”跳钢管舞;去西安,欣赏“杨贵妃”一丝不挂地洗澡……中国的文化,就算是被彻底糟蹋了。

旅游景点别毁了旅游,更别毁了人们对旅行的向往。或者,就从灭“三气”开始吧。因为,对游客来说,“摊气”多了,只能叹气。“刀气”多了,只能受气。“妖气”多了,让人生气。

(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特约评论员:魏新)

END

内容:由百代旅行原创出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魏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