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08:23 | 义乌商报

资料图

“规矩,方圆之至也。”遵守规则,既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遵守规则,既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是对自己权利的最好尊重与保护。

“规则义乌,义行天下”是新时代义乌人的庄严宣誓。那么,规则何以从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心理认同?何以从硬性的刚性约束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习惯?唯有从“心”开始,不断从“心”厚植遵守规则的环境与土壤,“义行天下”方能行稳致远。

规则的制定,要与社会“通心”。规则越是以人为本、与人通心,就越让人发自内心的敬畏,也就越有生命力。规则要与人通心,就必须符合人之常情,必须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导向,让群众在遵守规则中体验到获得感,而不是为了管理方便。一些规则之所以执行成本很高,甚至最终落为一纸空文,就在于没有与社会“通心”,缺乏对人之常情的尊重,从而日渐失去生命力。比如,针对乱摆摊、乱停车等问题,规则制定要变堵为疏、堵疏结合,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一罚了之。

规则的遵守,要存“敬畏心”。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对规则心存敬畏?首先,规则意味着“人格”“尊严”,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存在方式,都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规则所决定”。从这一意义上讲,不遵守规则,也就意味着对人格、尊严的自我贬损;其次,规则意味着合作与信任。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留学生在法国和女朋友一起逛街,结果因闯红灯而导致女朋友提出分手。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闯红灯的行为导致分手,实际上,是“闯红灯”折射出留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从而使女友对他未来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产生焦虑和恐惧,因此,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意味着契约,意味着可预期,意味着合作安全,从而增加与他人合作的可能性。不遵守规则,也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不可预期,与你打交道的成本可能会很高,从而失去与他人合作的可能性。

规则意识的培养,要费“匠心”。规则意识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需要潜心经营、精心培育、匠心打造。首先,从儿童抓起。对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意味着让其进入到“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综合素质”的成长通道,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现今,“他还是个孩子”似乎成了各种不良行为的最佳辩护词。这个理由可以暂时得到理解和包容,但会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了无视规则的种子。只有在孩子价值观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播下规则意识的种子,未来才有可能在其心灵深处长成参天大树。其次,从家庭做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也是规则教育的最好形式,孩子会以其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来对社会规则进行价值判断。第三,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一条小规则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几十件、几百件小事和小规则,足以让人形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如果说,物美价廉是义乌市场早期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义与规则”则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必备的品牌内核。“规则义乌、义行天下”看似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乃战略使然。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规则义乌”建设,以“通心”优化完善规则,用敬畏心遵守维护规则,以匠心培养规则意识,从“心”夯实“义”之根基。 徐应红

(原标题《义行天下 从“心”开始》,原作者徐应红。编辑童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