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年第二季度“盱眙好人”公示啦!快来看看都有谁……

好事做多了就成了好人,好人多了就扩大了正能量。盱眙好人,弘扬向上文化!盱眙好人,展示小城大爱!经各镇、各单位推荐,经县“盱眙好人”评审领导小组讨论评审,并通过县政法、公安、卫计、法院等单位专项审核,拟命名周海鸥等7名同志为2018年第二季度“盱眙好人”。现予以公示,敬请社会各界监督。

公示期间,如有意见,请于2018年8月7日前,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县文明办反映情况。

联系人:张淮涛

联系电话:0517-80823527

盱眙县文明办

2018年8月1日

1、久病床前有孝媳 不离不弃献真情

人物简介:田玉兰,女,1969年生,现为黄花塘镇张洪村村民。

事迹简介: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说起田玉兰,街坊四邻无不拍手称赞,说她是一个朴实的农家媳妇,不是女儿胜似女儿。她无微不至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五年之久,成为张洪村的孝老爱亲的美谈。

面对高龄且脾气“古怪”的生病老人,田玉兰如女儿般地悉心照顾,让老人逐渐恢复健康,微笑生活。她将继续无微不至照顾婆婆,让她幸福快乐地度过晚年。

婆婆意外摔倒卧床

五年前的春天,田玉兰的婆婆已85岁高龄,一日午后,老太太像往常一样出门,到邻居家门口晒太阳,半路老太太腿一软,直接瘫倒在路上不能动弹,邻居见状赶紧找来田玉兰一起将老太太送到医院。检查发现老人因为摔倒导致中风和股骨球骨折,而且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医生建议保守治疗,这就意味着老太太将在床上度过余生,中风和瘫痪已让老人非常痛苦,还要忍受股骨球骨折的折磨,老人的脸上时常挂着泪水。

悉心照料毫无怨言

老太太发生意外时正值农村春种,田玉兰家有十几亩承包田,丈夫在村委会工作,琐事多,脱不开身。儿子刚上大学,生活费、学费还要家里承担。家人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兄弟姐妹商量给老太太请来了保姆,伺候她的生活起居。然而老人的脾气一直都很倔强,短短一个月换了好几任保姆都不能让老人满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田玉兰想,一家人跟公婆生活了一辈子,公公走后,照顾好婆婆就成了一家人最神圣的使命,如今婆婆卧床不起,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候,在外赚多少钱都不如照顾好老人重要。田玉兰咬咬牙,辞去了工作,在家全身心照顾婆婆。以前可以打工贴补家用,也可以约几个亲朋好友打牌放松,如今要独自承担起农活和家务,还要一直待在家 服侍婆婆,但田玉兰毫无怨言。

婆婆骨折卧床,还有脑中风,四肢都不能动弹,一日三餐要一口一口喂。为了满足婆婆的口味,田玉兰经常要同时做两份饭,一份清淡口味给家人吃,另一份是婆婆专属口味的饭菜,每天变着花样做不同的饭菜给婆婆。婆婆大小便失禁,每天需要更换尿不湿十几次,每次田玉兰都及时给她更换。为了不让婆婆生褥疮,田玉兰还要经常给她擦洗身子。为了防止婆婆长时间躺着难受,田玉兰每2小时还要帮助婆婆翻身。婆婆身材高大,帮她翻身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田玉兰还是坚持每天帮她翻身十几次。婆婆卧床这五年来,她只因为儿子的婚事去过一趟盱眙县城,其余时间从未离开过张洪村的家。

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五年来,田玉兰头添白发,长期的劳累和睡眠不足让她疲惫不堪,可家人从未听她说过委屈。每当有亲朋前来看望老太太时,老太太总是含着泪说:“我养儿女一大群,还不如一个儿媳贴心。”这句包含着温暖和爱的话,体现了一个儿媳孝敬婆婆的绵绵之情。田玉兰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把道德和善良彰显得更加伟大。

2、十六年坚守航标 当好船民“守护神”

人物简介:陈兆年,男,1970年12月生,现为县航道管理站站长助理。

事迹简介:提起陈兆年这位在航道一线干了16年的航标工,淮河上跑运输的船民没有不认识他的。他航标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帮助群众热心细致,是船民眼里的“守护神”;他勤于钻研,业务精湛,待人和蔼友善,乐于助人,是同事乡邻心中的“贴心人”。

作为一名基层航标人,陈兆年身先士卒,工作勤勉敬业,勇克难关,吃苦不言苦,在平凡的航标维护岗位上一干就是16个年头,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坚守着那份对交通航道事业的热爱。

孜孜以求 自学成才的航标维护专家

2001年,陈兆年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航道站工作。坦克兵出身的他,对于航标员这个岗位,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陈兆年在工作中不断地自学、在自学中不断地进步。依靠自己的摸索,他很快掌握了电闪仪、半导体闪光器的原理,还能自制闪光器线路板,自己装配半导体闪光器。随着航标灯控制技术的发展,陈兆年又开始自学数字电路知识,掌握航标远程遥控遥测技术。凭借对工作的热忱,他又快速掌握了多功能航标灯的工作原理和各种故障维修。

勤勉敬业 船员眼里的“守护神”

2012年的冬天,一场大雪悄然降落盱眙。一夜之间,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淮河上所有的航标,夜航船舶完全不能辨清航道,严重影响到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航标就是夜航船舶的眼睛,航标灯如果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发光,来往船只航行就非常危险。为了除隐患、保畅通,陈兆年第二天天没亮,就早早地乘着航标艇爬航标、除积雪,刺骨寒风,挡不住他那颗为民服务的责任之心。过往船员提起陈兆年、提起淮河上的航标灯,总是交口称赞。一位船员说:“这些年行船,走过很多水路,但是要说夜航最安全、最放心的还是咱们淮河盱眙段。”这一声发自群众内心的好评,凝聚了陈兆年多少的辛苦和汗水。

2014年的枯水季节,淮河支线航道多处出现浅滩,水深、航宽不足,船员每每行船至此,常有搁浅情况发生。为了引航保畅,陈兆年与同事们坚守在航道第一线,吃住在艇上,日战浅滩,夜伴孤舟,驻守重点,引航过浅,为船舶指引航向。船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行船的“守护神”

乐于助人 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陈兆年是个热心人,为人友善、乐于助人。他助人为乐的品质,感染并影响着他身边的同事。用同事的话说,“兆年同志是我们的榜样,和他在一起共事,我们很有荣誉感,干工作心里敞亮、有奔头!”

陈兆年同志就象那千里长淮上闪亮的航标灯,照亮人们夜行的航程;陈兆年同志正以他不懈的努力,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3、周海鸥:广播电台上的“海鸥”

人物简介:周海鸥,女,1968年出生,现在县广播电视台工作。

事迹简介:周海鸥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关爱同事,热心公益,这是她工作、学习、生活的写照。由于能力突出,她做到工作、家庭、热心公益三不误。

周海鸥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业务上勤奋好学,生活中乐于助人,关爱同事,家庭和谐,热心公益,她的正能量感染着台里更多年轻人向善、向上、向前、向南。成为业务骨干后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周海鸥年近半百,调到总编办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电脑、电视、VCD等设备,她根本就不熟悉,更不要说操作了。作为一个门外汉,她虚心向年轻人学习、请教,先后自学了电脑打字、编程,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她能够独立完成节目的拷贝、采集、审稿和节目单编制工作,准确安排每天节目,并根据适时需要,及时调整,确保所有节目正常播出。据统计,总编办每年上传电视剧约7000多集,大片300多部,制作电视画面广告、公益广告400余条,每年播出公益广告3000条以上。由于她长时间面对电脑,导致左眼视力大幅下降,对此,她淡然一笑“视力早晚得降,只不过提前几年而已”。

乐于助人,关爱同事。在单位不管哪位同事遇到难心事,她都热心帮忙。新员工许怡是实习生,刚刚参加工作,又是个外地人,在盱眙人生地疏,加之业务不熟,工作中有了畏难情绪。周海鸥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在工作上传、帮、带,像照顾女儿一样照顾她。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周海鸥帮助下,小许很快进入角色。面对小许的变化,很多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有人调侃周海鸥对小许比对自己的女儿还上心,周海鸥笑笑说,小孩子远离父母不容易,我做的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

热心公益,孝老爱亲。周海鸥在单位里是个大忙人,在社会上也堪称巾帼不让须眉。她积极参与并组织公益活动,在盱眙朗诵协会她是骨干组织者。作为一个50岁女同志,在本单位志愿者人员调配不开时,她多次主动请缨参加值勤任务。周海鸥还先后30多次到盱眙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参加志愿活动。在公公患病期间,她像女儿一样悉心照料,让老人家走得有尊严。面对邻居们夸赞,周海鸥说:这件事放在别人身上,他们也会这样做的。

周海鸥多次被评为县广播电视台先进个人,龙虾节先进个人,2016年她的家庭被县妇联表彰为盱眙县最美家庭。

4、30多年坚守乡村卫生室 为当地百姓健康护航

人物简介:李贻华,男,1962年9月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2005年入党。马坝镇双马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东方之子”专栏颁发的荣誉证书,马坝镇优秀共产党员。

事迹简介:村民生病时渴望的眼神,痊愈后开心的表情支撑着他走过了三十多年行医之路。群众离不开他们心目中的“李先生”,而他也放下他心中的这份坚守。

立志从医救治百姓

1980年,18岁的李贻华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因村里一名妇女生孩子时家人未能及时送到医院,最后这名妇女死在就医的路上。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决定要当一名医生,服务村民。他借了很多医书自学,并跟在老村医后面学医,给其当帮手,从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村医生涯。

刚开始李贻华跟在老村医后面发药,烧开水。老村医乐于施教,李贻华勤奋好学。老村医离退后他一人支撑着村医疗室,但是面对乡亲们诸多病症,他发现自己掌握的医护知识还远远不够,他就白天给村民看病,晚上自学,并积极争取学习培训的机会,1983年他取得县卫生局颁发的行医证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秉承初心为民服务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李贻华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头发花白年近六十的人。村民都亲切的叫他“李先生”,而他也喜欢这个称呼,他觉得这个称呼不光有乡亲们的尊敬,更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乡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生病时经常无法到服务站就诊,只要一个电话,李贻华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寒冬还是酷暑,也不管路途远近,他都会及时上门服务。遇到无法处置的病人,他就帮忙打电话联系车辆和医院,直到护送病人安全就诊才悄然离开。

在他从医几十年里,他有几本记事本,一个记着乡亲们看病时他不能确诊的病情;一个记着就诊的高血压病人;还有一本记着的是经过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人。现在他又多了通讯录,记着来就诊所有人的电话,及时对病人回访调查。有的病人来看病忘了带钱,有的病人是没有钱来看病的,他都是一样对待。有的病人家庭经济困难,一欠就是上百元,他从不催要,有的旧账有十多年了,他也不好意思要。

几年前同学聚会时,一起读高中的同学有的经商生活富裕了,他们劝他别干村医了大家一起经商,他谢绝了同学的好意,继续背着药箱一如既往给乡亲们看病。他说,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热爱这份工作,这样我过得很充实,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身体允许,我愿意为乡亲们再服务20年;如果自身经济条件允许,我还会继续为病人义诊赠药,为困难病人慷慨解囊。这是李贻华的心愿,也是他一贯的作风。不为别的,只为了乡亲们那一声亲切的“李先生”。

5、服务百姓孺子牛 不待扬鞭自奋蹄

人物简介:潘泽洪,男,1958年生,官滩镇信访接待室工作人员。

事迹简介:一件褪了色的汗衫、一副沾满灰尘的护袖,今年60岁的潘泽洪一如往常,还是那么节俭朴实,只是两鬓多了几许白发。他把人生宝贵的17年青春芳华,留在了农村基层一线,服务百姓、无私奉献,书写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精彩人生。

他把人生宝贵的17年青春芳华,留在了农村基层一线,服务百姓、无私奉献,书写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精彩人生。

转业回乡 扎根基层

在部队,潘泽洪表现积极,业务过硬,受到部队团党委“优秀炮手”表彰,军营锤炼了他果敢刚毅不服输的性格。转业回乡后,1986年5月他接任官滩镇许嘴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7年。虽然工作岗位几经调整和变动,潘泽洪始终摸爬滚打在农村基层一线。“有困难,找老潘”已成为群众的口头禅,这也是大家给予他的信任。

服务百姓 奉献青春

官滩镇许嘴村是一个地处偏僻的乡村,当年27岁的潘泽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群众的用水用电问题。那时,群众晚上点得是煤油灯,吃的是土井水。他对外协调县供电局,对内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利用晚上空闲时间走村入户上门做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通电和自来水的好处。在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他发动群众集资,解决通电通水问题。1993年,在潘泽洪多方争取下,在市县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一条全长15公里的农村砂石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铺设完工,成为了当时连接镇村唯一的通道。

愧对家人 人生无悔

老潘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连生病的妻子都不能好好照顾,他常说:我真的对不起已经去世的老伴。潘泽洪为了村里的事情,常常忙得顾不了家,没能带妻子去医院及时治疗。2012年,妻子因心脏病离世,这是老潘心中一个永远的愧疚。在他担任村支书的17年里,村里先后有8位五保老人离世,没有子女送终,潘泽洪主动给他们当孝子,组织人员为他们料理后事。1996年,由于区划调整,许嘴村里的学校没有着落,眼看着全村200多名孩子没有学上,潘泽洪心急如焚,在镇党委关心下和他的争取努力下,他在村部旁腾出20亩土地用来新建学校,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到很远的地方读书。

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让老潘落下了病根。由于长期风湿性关节炎,现在的他走路始终有些不自如。1998年他被盱眙县委表彰为“十佳党支部书记”。他还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憨厚的老潘一再表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我要感谢党的培养和组织的关心,能成为为民服务的公仆,我此生无悔”。

6、扎根农村一线 真情服务群众

人物简介:徐素素,女,1988年11月生,鲍集镇唐刘村党总支副书记、沈集村扶贫书记。

事迹简介:一个乐观爱笑的女孩,一个爱岗敬业的村官。2010年大学毕业后,徐素素一心扎根农村,真情服务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大学生村官”路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瘦弱的徐素素穿梭在村前村后,为乡亲们风里来雨里去,对留守儿童倾情呵护,对自己的孩子缺少陪护。为了村集体她运用所学,利用媒体传播知识,帮助大家增收致富。大学毕业后,一心扎根农村,真情服务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大学生村官”路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沉下身子 真情温暖人心

刚到唐刘的时候,村民们淡漠的态度和怀疑的目光曾让徐素素这位年轻的村官感到一丝不安和惶恐。面对怀疑,她也曾犹豫,刚出校门、又入农门,我能干好吗?但她坚定地认为,要想在大学生村官路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要赢得村民信任。

于是,一个瘦弱的身影穿梭在村前村后,风里来、雨里去,从走家串户开始,徐素素深入到村民家里,与他们拉家常,从家长里短到村级发展、从邻里纠纷到干群关系、从家庭收入到惠民政策,她广泛接触村民,深入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就和大部分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人们看到了一位爱说爱笑、热情能干的大学生,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发展的好村官。通过一家一家的走访聊天,让她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作为村里最年轻的村干部,她非常注重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来帮助群众,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她积极与镇里各部门联系,热情为民服务。谁家有人生病了,需要申请合作医疗报销;谁家小孩出生了,需要上户口,她都主动帮忙办理。

在得知村里两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后,徐素素及时做家长思想工作,并带头捐款使两名学生重返校园,渐渐地她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倾情未来 爱心守护花朵

走村入户让徐素素了解到本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自到唐刘起,她就主动兼任起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村团支部书记,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以及学校阵地,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她建立党员志愿者网络,设立了留守儿童爱心QQ、飞信平台,让留守儿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通个电话,定期将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情况用短信反馈到家长手中,并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人一档案”,让远离孩子的家长时刻掌握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

关心别人的孩子,她不辞劳苦,可对自己的孩子,她亏欠太多。她的孩子只有两岁,老公又在外地,每当她忙于工作顾不上回家的时候,她就把孩子就丢给爷爷奶奶带,常常一丢就是好多天,小家伙也成了一个“留守儿童”,每次都是用视频和自己孩子说说话,以至于小家伙看到她,都不喊妈妈,每当她想到这个,心中充满了愧疚。

视野开阔 帮扶带动致富

信息闭塞、科技知识落后是脱贫致富困难的关键。她发现远教教育是个很好的传播信息和学习科技知识的平台,于是她利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很快能熟练的操作远教设备,并充当起远教信息员、维护员的角色。她集中辅导授课20余次,内容从实用出发,紧跟实际,涉及种粮常识、畜禽饲养、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等诸多方面,深受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欢迎。

孜孜以求 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针对本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落后情况,工作之余她认真学习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建设、惠农强农政策、村级规范化管理、村民自治等国家有关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如今的小徐同志已经是百姓挂在嘴边的小徐书记。2016她光荣地成为一名县人大代表,一张一张选票凝结着全村大爷大妈、大哥大姐的信任和重托。谈到未来,她脸上露出了坚毅和自信,她坚定地说:“既然选择了基层、选择了农村,我就无怨无悔,我就要在广阔的农村舞台上演绎好新农村建设这场戏,不管今后如何,我只想走好现在的路,带领全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加速向前。”

7、28年无悔青春 诠释革命老区教师的平凡与伟大

人物简介:毕长平,男,1971年12月生,黄花塘中心小学教师。

事迹简介:毕长平因精通各类电子技术而被人称为“大师”,90年代中期曾有电子公司高薪聘请他,但被他婉言谢绝;他有数名徒弟从事家电维修或经营电脑公司而事业有成,自己却从不涉足这一行业……他就是28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小学,一心为学校、为师生、为群众服务的好“大师”毕长平。

毕长平说:“我出生在很贫穷的家庭,是党和国家帮助了我,让我能够在那个年代进入师范学校读书;在我生病的时候,是学校的老师们把我送进医院;在我人生困惑的时候,是关爱我的领导和同事给我指明方向。我要懂得感恩!”

取舍得当,彰显大爱本色

凭着对无线电的兴趣和较高的悟性,1990年,师范刚毕业的毕长平精通了这门技术,他为大队修过广播系统功放机,为周围群众修过收录机、电视机,他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

那时正是电子工业新兴之时,有一位广州的老板以高出他工资数十倍的薪酬聘请他,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培养一个师范生不容易,工作刚入手,我不能为了钱,就离开教育岗位,这样做太不道德了!”

一些年轻人慕名拜他为师,他欣然应允。利用业余时间,他带出了数名徒弟。这些徒弟在县城开了修理店,想请毕长平和他们一起干,他不为所动。他宁愿守着三尺讲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关爱学生,一生最大的快乐

2014年秋季,开学第一周,一节三年级信息技术课上,他发现上课学生少了一人,跟学生了解情况后,毕长平来到了教室,上前问道:“你是王思远吧?”王思远点了点头,毕长平蹲下身说:“我是你的信息技术老师,你想去三楼网络教室上课吗?”王思远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但很快又消失了,他怯怯地说:“想,可是我连走路都不能,更别说要爬不知多少级的台阶了!”一只有力的大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关系,我可以抱着你去上课。”从那以后,每节信息课之前,高大而又瘦削的他就会出现在王思远面前:“想不想坐上飞机去旅行?”逗得王思远咯咯地笑。

心系“大家”,总把“小家”放在后

随着学校信息化步伐加快,各类维护维修工作也就多了起来。毕长平在教学之余主动担起了学校设备维护的责任,且从不计报酬。2016年4月初,黄花塘第二小学要安装5套多媒体设备,请人安装费用很贵,而且当地也没有人会。校长跟他商量想请他帮忙,他二话不说利用双休日把设备安装好。

2010年,毕长平的母亲生病住院,为了不影响工作,他说服了姐姐妹妹做好陪护工作,自己白天上班,晚上抽空去陪护。2011年国庆期间母亲因病去世,失去母亲的悲痛,以及亲人的不理解折磨着他,可他始终没有流露出来,还是带着一腔饱满的热情认真工作。2015年11月,他的父亲检查出了胃癌晚期,为了能正常工作,他依然没有请假。只有晚上和双休日,他才回老家去看看父亲,直到父亲病逝。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