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8年第二季度“盱眙好人”公示啦!快來看看都有誰……

好事做多了就成了好人,好人多了就擴大了正能量。盱眙好人,弘揚向上文化!盱眙好人,展示小城大愛!經各鎮、各單位推薦,經縣“盱眙好人”評審領導小組討論評審,並通過縣政法、公安、衛計、法院等單位專項審覈,擬命名周海鷗等7名同志爲2018年第二季度“盱眙好人”。現予以公示,敬請社會各界監督。

公示期間,如有意見,請於2018年8月7日前,以書面或電話形式向縣文明辦反映情況。

聯繫人:張淮濤

聯繫電話:0517-80823527

盱眙縣文明辦

2018年8月1日

1、久病牀前有孝媳 不離不棄獻真情

人物簡介:田玉蘭,女,1969年生,現爲黃花塘鎮張洪村村民。

事蹟簡介: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說起田玉蘭,街坊四鄰無不拍手稱讚,說她是一個樸實的農家媳婦,不是女兒勝似女兒。她無微不至悉心照料癱瘓在牀的婆婆五年之久,成爲張洪村的孝老愛親的美談。

面對高齡且脾氣“古怪”的生病老人,田玉蘭如女兒般地悉心照顧,讓老人逐漸恢復健康,微笑生活。她將繼續無微不至照顧婆婆,讓她幸福快樂地度過晚年。

婆婆意外摔倒臥牀

五年前的春天,田玉蘭的婆婆已85歲高齡,一日午後,老太太像往常一樣出門,到鄰居家門口曬太陽,半路老太太腿一軟,直接癱倒在路上不能動彈,鄰居見狀趕緊找來田玉蘭一起將老太太送到醫院。檢查發現老人因爲摔倒導致中風和股骨球骨折,而且患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醫生建議保守治療,這就意味着老太太將在牀上度過餘生,中風和癱瘓已讓老人非常痛苦,還要忍受股骨球骨折的折磨,老人的臉上時常掛着淚水。

悉心照料毫無怨言

老太太發生意外時正值農村春種,田玉蘭家有十幾畝承包田,丈夫在村委會工作,瑣事多,脫不開身。兒子剛上大學,生活費、學費還要家裏承擔。家人爲了更好地照顧老人,兄弟姐妹商量給老太太請來了保姆,伺候她的生活起居。然而老人的脾氣一直都很倔強,短短一個月換了好幾任保姆都不能讓老人滿意。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田玉蘭想,一家人跟公婆生活了一輩子,公公走後,照顧好婆婆就成了一家人最神聖的使命,如今婆婆臥牀不起,正是最需要我的時候,在外賺多少錢都不如照顧好老人重要。田玉蘭咬咬牙,辭去了工作,在家全身心照顧婆婆。以前可以打工貼補家用,也可以約幾個親朋好友打牌放鬆,如今要獨自承擔起農活和家務,還要一直待在家 服侍婆婆,但田玉蘭毫無怨言。

婆婆骨折臥牀,還有腦中風,四肢都不能動彈,一日三餐要一口一口喂。爲了滿足婆婆的口味,田玉蘭經常要同時做兩份飯,一份清淡口味給家人喫,另一份是婆婆專屬口味的飯菜,每天變着花樣做不同的飯菜給婆婆。婆婆大小便失禁,每天需要更換尿不溼十幾次,每次田玉蘭都及時給她更換。爲了不讓婆婆生褥瘡,田玉蘭還要經常給她擦洗身子。爲了防止婆婆長時間躺着難受,田玉蘭每2小時還要幫助婆婆翻身。婆婆身材高大,幫她翻身並不是一件容易事,田玉蘭還是堅持每天幫她翻身十幾次。婆婆臥牀這五年來,她只因爲兒子的婚事去過一趟盱眙縣城,其餘時間從未離開過張洪村的家。

不是女兒勝似女兒

五年來,田玉蘭頭添白髮,長期的勞累和睡眠不足讓她疲憊不堪,可家人從未聽她說過委屈。每當有親朋前來看望老太太時,老太太總是含着淚說:“我養兒女一大羣,還不如一個兒媳貼心。”這句包含着溫暖和愛的話,體現了一個兒媳孝敬婆婆的綿綿之情。田玉蘭作爲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把道德和善良彰顯得更加偉大。

2、十六年堅守航標 當好船民“守護神”

人物簡介:陳兆年,男,1970年12月生,現爲縣航道管理站站長助理。

事蹟簡介:提起陳兆年這位在航道一線幹了16年的航標工,淮河上跑運輸的船民沒有不認識他的。他航標技術過硬,責任心強,幫助羣衆熱心細緻,是船民眼裏的“守護神”;他勤於鑽研,業務精湛,待人和藹友善,樂於助人,是同事鄉鄰心中的“貼心人”。

作爲一名基層航標人,陳兆年身先士卒,工作勤勉敬業,勇克難關,喫苦不言苦,在平凡的航標維護崗位上一干就是16個年頭,他心裏始終裝着人民羣衆,堅守着那份對交通航道事業的熱愛。

孜孜以求 自學成才的航標維護專家

2001年,陳兆年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航道站工作。坦克兵出身的他,對於航標員這個崗位,面臨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陳兆年在工作中不斷地自學、在自學中不斷地進步。依靠自己的摸索,他很快掌握了電閃儀、半導體閃光器的原理,還能自制閃光器線路板,自己裝配半導體閃光器。隨着航標燈控制技術的發展,陳兆年又開始自學數字電路知識,掌握航標遠程遙控遙測技術。憑藉對工作的熱忱,他又快速掌握了多功能航標燈的工作原理和各種故障維修。

勤勉敬業 船員眼裏的“守護神”

2012年的冬天,一場大雪悄然降落盱眙。一夜之間,厚厚的積雪覆蓋了淮河上所有的航標,夜航船舶完全不能辨清航道,嚴重影響到過往船舶的航行安全。航標就是夜航船舶的眼睛,航標燈如果出現故障,不能正常發光,來往船隻航行就非常危險。爲了除隱患、保暢通,陳兆年第二天天沒亮,就早早地乘着航標艇爬航標、除積雪,刺骨寒風,擋不住他那顆爲民服務的責任之心。過往船員提起陳兆年、提起淮河上的航標燈,總是交口稱讚。一位船員說:“這些年行船,走過很多水路,但是要說夜航最安全、最放心的還是咱們淮河盱眙段。”這一聲發自羣衆內心的好評,凝聚了陳兆年多少的辛苦和汗水。

2014年的枯水季節,淮河支線航道多處出現淺灘,水深、航寬不足,船員每每行船至此,常有擱淺情況發生。爲了引航保暢,陳兆年與同事們堅守在航道第一線,喫住在艇上,日戰淺灘,夜伴孤舟,駐守重點,引航過淺,爲船舶指引航向。船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誇讚他是行船的“守護神”

樂於助人 羣衆心中的“貼心人”

陳兆年是個熱心人,爲人友善、樂於助人。他助人爲樂的品質,感染並影響着他身邊的同事。用同事的話說,“兆年同志是我們的榜樣,和他在一起共事,我們很有榮譽感,幹工作心裏敞亮、有奔頭!”

陳兆年同志就象那千里長淮上閃亮的航標燈,照亮人們夜行的航程;陳兆年同志正以他不懈的努力,溫暖着身邊每一個人……

3、周海鷗:廣播電臺上的“海鷗”

人物簡介:周海鷗,女,1968年出生,現在縣廣播電視臺工作。

事蹟簡介:周海鷗愛崗敬業、樂於助人、關愛同事,熱心公益,這是她工作、學習、生活的寫照。由於能力突出,她做到工作、家庭、熱心公益三不誤。

周海鷗在工作中一絲不苟,業務上勤奮好學,生活中樂於助人,關愛同事,家庭和諧,熱心公益,她的正能量感染着臺裏更多年輕人向善、向上、向前、向南。成爲業務骨幹後她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愛崗敬業,勤奮好學。周海鷗年近半百,調到總編辦時,面對琳琅滿目的電腦、電視、VCD等設備,她根本就不熟悉,更不要說操作了。作爲一個門外漢,她虛心向年輕人學習、請教,先後自學了電腦打字、編程,設備的簡單操作與維護。她能夠獨立完成節目的拷貝、採集、審稿和節目單編制工作,準確安排每天節目,並根據適時需要,及時調整,確保所有節目正常播出。據統計,總編辦每年上傳電視劇約7000多集,大片300多部,製作電視畫面廣告、公益廣告400餘條,每年播出公益廣告3000條以上。由於她長時間面對電腦,導致左眼視力大幅下降,對此,她淡然一笑“視力早晚得降,只不過提前幾年而已”。

樂於助人,關愛同事。在單位不管哪位同事遇到難心事,她都熱心幫忙。新員工許怡是實習生,剛剛參加工作,又是個外地人,在盱眙人生地疏,加之業務不熟,工作中有了畏難情緒。周海鷗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在工作上傳、幫、帶,像照顧女兒一樣照顧她。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周海鷗幫助下,小許很快進入角色。面對小許的變化,很多人都豎起了大拇指。有人調侃周海鷗對小許比對自己的女兒還上心,周海鷗笑笑說,小孩子遠離父母不容易,我做的是舉手之勞,不值一提。

熱心公益,孝老愛親。周海鷗在單位裏是個大忙人,在社會上也堪稱巾幗不讓鬚眉。她積極參與並組織公益活動,在盱眙朗誦協會她是骨幹組織者。作爲一個50歲女同志,在本單位志願者人員調配不開時,她多次主動請纓參加值勤任務。周海鷗還先後30多次到盱眙兒童福利院、敬老院參加志願活動。在公公患病期間,她像女兒一樣悉心照料,讓老人家走得有尊嚴。面對鄰居們誇讚,周海鷗說:這件事放在別人身上,他們也會這樣做的。

周海鷗多次被評爲縣廣播電視臺先進個人,龍蝦節先進個人,2016年她的家庭被縣婦聯表彰爲盱眙縣最美家庭。

4、30多年堅守鄉村衛生室 爲當地百姓健康護航

人物簡介:李貽華,男,1962年9月出生,1980年參加工作,2005年入黨。馬壩鎮雙馬村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獲“東方之子”專欄頒發的榮譽證書,馬壩鎮優秀共產黨員。

事蹟簡介:村民生病時渴望的眼神,痊癒後開心的表情支撐着他走過了三十多年行醫之路。羣衆離不開他們心目中的“李先生”,而他也放下他心中的這份堅守。

立志從醫救治百姓

1980年,18歲的李貽華高中畢業回到農村,因村裏一名婦女生孩子時家人未能及時送到醫院,最後這名婦女死在就醫的路上。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他,他決定要當一名醫生,服務村民。他借了很多醫書自學,並跟在老村醫後面學醫,給其當幫手,從此開啓了幾十年的村醫生涯。

剛開始李貽華跟在老村醫後面發藥,燒開水。老村醫樂於施教,李貽華勤奮好學。老村醫離退後他一人支撐着村醫療室,但是面對鄉親們諸多病症,他發現自己掌握的醫護知識還遠遠不夠,他就白天給村民看病,晚上自學,並積極爭取學習培訓的機會,1983年他取得縣衛生局頒發的行醫證書,成爲了一名合格的鄉村醫生。

秉承初心爲民服務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李貽華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變成了頭髮花白年近六十的人。村民都親切的叫他“李先生”,而他也喜歡這個稱呼,他覺得這個稱呼不光有鄉親們的尊敬,更有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鄉村的留守兒童和老人越來越多,他們生病時經常無法到服務站就診,只要一個電話,李貽華不管白天還是深夜,寒冬還是酷暑,也不管路途遠近,他都會及時上門服務。遇到無法處置的病人,他就幫忙打電話聯繫車輛和醫院,直到護送病人安全就診才悄然離開。

在他從醫幾十年裏,他有幾本記事本,一個記着鄉親們看病時他不能確診的病情;一個記着就診的高血壓病人;還有一本記着的是經過大醫院確診後的慢性病人。現在他又多了通訊錄,記着來就診所有人的電話,及時對病人回訪調查。有的病人來看病忘了帶錢,有的病人是沒有錢來看病的,他都是一樣對待。有的病人家庭經濟困難,一欠就是上百元,他從不催要,有的舊賬有十多年了,他也不好意思要。

幾年前同學聚會時,一起讀高中的同學有的經商生活富裕了,他們勸他別幹村醫了大家一起經商,他謝絕了同學的好意,繼續揹着藥箱一如既往給鄉親們看病。他說,鄉親們需要我,我也熱愛這份工作,這樣我過得很充實,作爲一名黨員爲人民服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果身體允許,我願意爲鄉親們再服務20年;如果自身經濟條件允許,我還會繼續爲病人義診贈藥,爲困難病人慷慨解囊。這是李貽華的心願,也是他一貫的作風。不爲別的,只爲了鄉親們那一聲親切的“李先生”。

5、服務百姓孺子牛 不待揚鞭自奮蹄

人物簡介:潘澤洪,男,1958年生,官灘鎮信訪接待室工作人員。

事蹟簡介:一件褪了色的汗衫、一副沾滿灰塵的護袖,今年60歲的潘澤洪一如往常,還是那麼節儉樸實,只是兩鬢多了幾許白髮。他把人生寶貴的17年青春芳華,留在了農村基層一線,服務百姓、無私奉獻,書寫了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的精彩人生。

他把人生寶貴的17年青春芳華,留在了農村基層一線,服務百姓、無私奉獻,書寫了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的精彩人生。

轉業回鄉 紮根基層

在部隊,潘澤洪表現積極,業務過硬,受到部隊團黨委“優秀炮手”表彰,軍營錘鍊了他果敢剛毅不服輸的性格。轉業回鄉後,1986年5月他接任官灘鎮許嘴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17年。雖然工作崗位幾經調整和變動,潘澤洪始終摸爬滾打在農村基層一線。“有困難,找老潘”已成爲羣衆的口頭禪,這也是大家給予他的信任。

服務百姓 奉獻青春

官灘鎮許嘴村是一個地處偏僻的鄉村,當年27歲的潘澤洪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羣衆的用水用電問題。那時,羣衆晚上點得是煤油燈,喫的是土井水。他對外協調縣供電局,對內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利用晚上空閒時間走村入戶上門做羣衆工作,向羣衆宣傳通電和自來水的好處。在向上爭取資金的同時他發動羣衆集資,解決通電通水問題。1993年,在潘澤洪多方爭取下,在市縣工作組的大力支持下,一條全長15公里的農村砂石路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鋪設完工,成爲了當時連接鎮村唯一的通道。

愧對家人 人生無悔

老潘說,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連生病的妻子都不能好好照顧,他常說:我真的對不起已經去世的老伴。潘澤洪爲了村裏的事情,常常忙得顧不了家,沒能帶妻子去醫院及時治療。2012年,妻子因心臟病離世,這是老潘心中一個永遠的愧疚。在他擔任村支書的17年裏,村裏先後有8位五保老人離世,沒有子女送終,潘澤洪主動給他們當孝子,組織人員爲他們料理後事。1996年,由於區劃調整,許嘴村裏的學校沒有着落,眼看着全村200多名孩子沒有學上,潘澤洪心急如焚,在鎮黨委關心下和他的爭取努力下,他在村部旁騰出20畝土地用來新建學校,一至五年級的孩子們再也不用到很遠的地方讀書。

多年的農村基層工作,讓老潘落下了病根。由於長期風溼性關節炎,現在的他走路始終有些不自如。1998年他被盱眙縣委表彰爲“十佳黨支部書記”。他還多次被評爲縣、鎮“優秀共產黨員”。面對榮譽,憨厚的老潘一再表示,“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莊稼漢,我要感謝黨的培養和組織的關心,能成爲爲民服務的公僕,我此生無悔”。

6、紮根農村一線 真情服務羣衆

人物簡介:徐素素,女,1988年11月生,鮑集鎮唐劉村黨總支副書記、沈集村扶貧書記。

事蹟簡介:一個樂觀愛笑的女孩,一個愛崗敬業的村官。2010年大學畢業後,徐素素一心紮根農村,真情服務羣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大學生村官”路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

瘦弱的徐素素穿梭在村前村後,爲鄉親們風裏來雨裏去,對留守兒童傾情呵護,對自己的孩子缺少陪護。爲了村集體她運用所學,利用媒體傳播知識,幫助大家增收致富。大學畢業後,一心紮根農村,真情服務羣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大學生村官”路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

沉下身子 真情溫暖人心

剛到唐劉的時候,村民們淡漠的態度和懷疑的目光曾讓徐素素這位年輕的村官感到一絲不安和惶恐。面對懷疑,她也曾猶豫,剛出校門、又入農門,我能幹好嗎?但她堅定地認爲,要想在大學生村官路上站穩腳跟,就必須要贏得村民信任。

於是,一個瘦弱的身影穿梭在村前村後,風裏來、雨裏去,從走家串戶開始,徐素素深入到村民家裏,與他們拉家常,從家長裏短到村級發展、從鄰里糾紛到幹羣關係、從家庭收入到惠民政策,她廣泛接觸村民,深入瞭解民情,傾聽羣衆呼聲。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她就和大部分羣衆建立了深厚感情,人們看到了一位愛說愛笑、熱情能幹的大學生,一位樂於助人、關心發展的好村官。通過一家一家的走訪聊天,讓她對全村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也有了全面的瞭解,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

作爲村裏最年輕的村幹部,她非常注重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來幫助羣衆,爲了更好地服務村民,她積極與鎮裏各部門聯繫,熱情爲民服務。誰家有人生病了,需要申請合作醫療報銷;誰家小孩出生了,需要上戶口,她都主動幫忙辦理。

在得知村裏兩名學生因家庭困難輟學後,徐素素及時做家長思想工作,並帶頭捐款使兩名學生重返校園,漸漸地她成了羣衆的“貼心人”。

傾情未來 愛心守護花朵

走村入戶讓徐素素瞭解到本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和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自到唐劉起,她就主動兼任起村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村團支部書記,充分利用農家書屋、留守兒童活動室以及學校陣地,開展一些集體活動。她建立黨員志願者網絡,設立了留守兒童愛心QQ、飛信平臺,讓留守兒童經常與外出務工的父母通個電話,定期將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情況用短信反饋到家長手中,併爲留守兒童建立了“一人一檔案”,讓遠離孩子的家長時刻掌握瞭解孩子的成長情況。

關心別人的孩子,她不辭勞苦,可對自己的孩子,她虧欠太多。她的孩子只有兩歲,老公又在外地,每當她忙於工作顧不上回家的時候,她就把孩子就丟給爺爺奶奶帶,常常一丟就是好多天,小傢伙也成了一個“留守兒童”,每次都是用視頻和自己孩子說說話,以至於小傢伙看到她,都不喊媽媽,每當她想到這個,心中充滿了愧疚。

視野開闊 幫扶帶動致富

信息閉塞、科技知識落後是脫貧致富困難的關鍵。她發現遠教教育是個很好的傳播信息和學習科技知識的平臺,於是她利用大學所學的計算機知識,很快能熟練的操作遠教設備,並充當起遠教信息員、維護員的角色。她集中輔導授課20餘次,內容從實用出發,緊跟實際,涉及種糧常識、畜禽飼養、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等諸多方面,深受農村黨員幹部羣衆歡迎。

孜孜以求 不斷增強服務能力

針對本村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落後情況,工作之餘她認真學習新農村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產業建設、惠農強農政策、村級規範化管理、村民自治等國家有關農村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各項規章制度。如今的小徐同志已經是百姓掛在嘴邊的小徐書記。2016她光榮地成爲一名縣人大代表,一張一張選票凝結着全村大爺大媽、大哥大姐的信任和重託。談到未來,她臉上露出了堅毅和自信,她堅定地說:“既然選擇了基層、選擇了農村,我就無怨無悔,我就要在廣闊的農村舞臺上演繹好新農村建設這場戲,不管今後如何,我只想走好現在的路,帶領全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加速向前。”

7、28年無悔青春 詮釋革命老區教師的平凡與偉大

人物簡介:畢長平,男,1971年12月生,黃花塘中心小學教師。

事蹟簡介:畢長平因精通各類電子技術而被人稱爲“大師”,90年代中期曾有電子公司高薪聘請他,但被他婉言謝絕;他有數名徒弟從事家電維修或經營電腦公司而事業有成,自己卻從不涉足這一行業……他就是28年如一日,紮根鄉村小學,一心爲學校、爲師生、爲羣衆服務的好“大師”畢長平。

畢長平說:“我出生在很貧窮的家庭,是黨和國家幫助了我,讓我能夠在那個年代進入師範學校讀書;在我生病的時候,是學校的老師們把我送進醫院;在我人生困惑的時候,是關愛我的領導和同事給我指明方向。我要懂得感恩!”

取捨得當,彰顯大愛本色

憑着對無線電的興趣和較高的悟性,1990年,師範剛畢業的畢長平精通了這門技術,他爲大隊修過廣播系統功放機,爲周圍羣衆修過收錄機、電視機,他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名人。

那時正是電子工業新興之時,有一位廣州的老闆以高出他工資數十倍的薪酬聘請他,他婉言謝絕了,他說:“國家培養一個師範生不容易,工作剛入手,我不能爲了錢,就離開教育崗位,這樣做太不道德了!”

一些年輕人慕名拜他爲師,他欣然應允。利用業餘時間,他帶出了數名徒弟。這些徒弟在縣城開了修理店,想請畢長平和他們一起幹,他不爲所動。他寧願守着三尺講臺,把知識傳遞給學生。

關愛學生,一生最大的快樂

2014年秋季,開學第一週,一節三年級信息技術課上,他發現上課學生少了一人,跟學生了解情況後,畢長平來到了教室,上前問道:“你是王思遠吧?”王思遠點了點頭,畢長平蹲下身說:“我是你的信息技術老師,你想去三樓網絡教室上課嗎?”王思遠的眼睛裏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但很快又消失了,他怯怯地說:“想,可是我連走路都不能,更別說要爬不知多少級的臺階了!”一隻有力的大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沒關係,我可以抱着你去上課。”從那以後,每節信息課之前,高大而又瘦削的他就會出現在王思遠面前:“想不想坐上飛機去旅行?”逗得王思遠咯咯地笑。

心繫“大家”,總把“小家”放在後

隨着學校信息化步伐加快,各類維護維修工作也就多了起來。畢長平在教學之餘主動擔起了學校設備維護的責任,且從不計報酬。2016年4月初,黃花塘第二小學要安裝5套多媒體設備,請人安裝費用很貴,而且當地也沒有人會。校長跟他商量想請他幫忙,他二話不說利用雙休日把設備安裝好。

2010年,畢長平的母親生病住院,爲了不影響工作,他說服了姐姐妹妹做好陪護工作,自己白天上班,晚上抽空去陪護。2011年國慶期間母親因病去世,失去母親的悲痛,以及親人的不理解折磨着他,可他始終沒有流露出來,還是帶着一腔飽滿的熱情認真工作。2015年11月,他的父親檢查出了胃癌晚期,爲了能正常工作,他依然沒有請假。只有晚上和雙休日,他纔回老家去看看父親,直到父親病逝。他用自己的言行踐行着爲人民服務的理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