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就发生了转变,科创板受理企业来自哪里的问题可以转变为哪里有科技创新企业的问题。将各省科创板申报企业数量和211大学数量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尤其是前三甲,那是完全相同,与A股其他版块的申报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千亿Club

截止5月14日,科创板申报企业达109家,其中22家处于已受理状态,1家处于中止状态,86家处于已问询状态,其中15家已获问询仍未回复,70家已回复首轮问询,1家已回复二轮问询。细心的朋友或许可以发现,申报企业注册地较其他版块发生了微妙的转变,109家申报企业中,京苏沪三地的数量达61家(红筹企业按经营实体所在地计算),占总申报企业的56%,河北等12省份却无一申报。既然是注册制,按理说各地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那么为何京苏沪能够“独得恩宠”,河北等12省份却“临门止步”?以往总是头排的广东浙江,为何在科创板没有挤进“前三甲”?造成这样两极分化的现状,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核心因素或许只有一个。

数据来源:证监会、上交所

科创板提出后,各地对辖区内企业迅速摸底,并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尤其是证监局对拟申报科创板企业可以说是一路绿灯,把原本至少3个月的辅导备案期硬生生的压缩到1个月左右。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此可遇不可求的良机,让谁也不愿意轻易错过。企业备战科创板,那是摆出了百米冲刺的姿态,在我们讨论工作是否996的时候,交易所监管人员和各地拟科创板上市的准备人员,简直连讨论这些的时间都没有(默默的为奋战在科创板一线的所有人员致敬)。即便如此,不同省份之间还是出现了悬殊的差距,解释这样的局面,我们还需要从科创板的定位说起。

科创板的设立,一方面是为试点注册制,另一方面就是扶持科技创新企业。扶持嘛,简单一点可以理解为,把某些重要领域的“好苗子”集中起来,给他们“开个小灶”。一场戏好不好,虽然舞台很重要,但重要的还是要看请了哪些演员。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就发生了转变,科创板受理企业来自哪里的问题可以转变为哪里有科技创新企业的问题。(这是问题的第一次转变)

“科技创新”短短四个字蕴含的意义太多。对企业来说,要想科技创新、技术领先,无非两种途径,要么是全球花高价买买买,然后整合改进;要么是企业内有掌握领先技术的人在。买买买类型的企业显然不符合科创板的定位,也就是说,企业要想在科创板上市,必须有在行业内掌握领先技术的人在。这么看来,也就不难理解科创板系列规则中对企业核心技术人才及研发投入的重视。这么一分析,要寻找的问题又转化了,哪里有科技创新企业的问题转变为了哪里有核心人才的问题。(这是问题的第二次转变)

说到人才,小编脑海里首先蹦出了葛大爷在《天下无贼》里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俗话说谁也不是揣着技术出生的呀,要想成为行业翘楚,必定经过无数日日日夜夜的训练。人才与企业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作为盈利机构,企业招聘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哪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呢,大学。这么说来,问题再次发生了转变,哪里有核心人才的问题转变成了哪里有核心大学的问题。(这是问题的第三次转变)

所谓核心大学,其实就是好大学,什么才是好大学呢,未必有非常确定的标准。但是在我们心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那就是常说的211院校(因为985仅34所,且均被211大学覆盖,所以在此仅提211)。这些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还有先进的实验室。可以说,培养人才,大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学子们在读书期间较工作后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将各省科创板申报企业数量和211大学数量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尤其是前三甲,那是完全相同,与A股其他版块的申报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数据来源:证监会、交易所、互联网

各省科创板申报数量和211大学数量的一致性是不是偶然呢。其实发现这一现象的时候,小编也有些迟疑。按照前面的分析逻辑,能够佐证这一现象并非偶然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企业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及毕业院校拿出来确认,对比一下到底有多少核心人员为企业所在地高校走出来的。

因为实在没那么多时间,小编就从北京科创板已受理的26家企业中随机选了10家(至于为什么是北京,小编可以负责人的告诉你,为降低主观影响,随意选的;为什么统计的不是全部企业,因为需要从招股书纯手工摘录,小编着实没那么多时间),扒出了他们董监高(不含独立董事)及核心技术人员共计161位的简历,161位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占比达到93.79%,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比达53.42%,博士学位的占比达9.32%。10家公司的董事长全部为学士及以上学位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达到6位,2位拥有博士学位。重要的是,其中有97位披露了毕业院校,毕业院校所在地为北京的有44人,占比达到45.36%。也就是说,科创板企业的董监高和核心技术人员有接近一半的是在就学地毕业后将知识和技术反哺给了就学地。这么分析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省份申报科创板企业数量的差异的根源或许是高等教育的差异。

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看似平行的两条线,其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技术的积累无法一蹴而就,与其争先恐后的追逐科创板,不如稳稳做好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个慢功夫,但这种累计赢得的优势能为一座城市构筑强劲的壁垒。各省在科创板最终比拼的,与其说是企业数量,不如说是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