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這個思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就發生了轉變,科創板受理企業來自哪裏的問題可以轉變爲哪裏有科技創新企業的問題。將各省科創板申報企業數量和211大學數量對比可以發現,兩者驚人的一致,尤其是前三甲,那是完全相同,與A股其他版塊的申報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千億Club

截止5月14日,科創板申報企業達109家,其中22家處於已受理狀態,1家處於中止狀態,86家處於已問詢狀態,其中15家已獲問詢仍未回覆,70家已回覆首輪問詢,1家已回覆二輪問詢。細心的朋友或許可以發現,申報企業註冊地較其他版塊發生了微妙的轉變,109家申報企業中,京蘇滬三地的數量達61家(紅籌企業按經營實體所在地計算),佔總申報企業的56%,河北等12省份卻無一申報。既然是註冊制,按理說各地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那麼爲何京蘇滬能夠“獨得恩寵”,河北等12省份卻“臨門止步”?以往總是頭排的廣東浙江,爲何在科創板沒有擠進“前三甲”?造成這樣兩極分化的現狀,原因可能有多種,但核心因素或許只有一個。

數據來源:證監會、上交所

科創板提出後,各地對轄區內企業迅速摸底,並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尤其是證監局對擬申報科創板企業可以說是一路綠燈,把原本至少3個月的輔導備案期硬生生的壓縮到1個月左右。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如此可遇不可求的良機,讓誰也不願意輕易錯過。企業備戰科創板,那是擺出了百米衝刺的姿態,在我們討論工作是否996的時候,交易所監管人員和各地擬科創板上市的準備人員,簡直連討論這些的時間都沒有(默默的爲奮戰在科創板一線的所有人員致敬)。即便如此,不同省份之間還是出現了懸殊的差距,解釋這樣的局面,我們還需要從科創板的定位說起。

科創板的設立,一方面是爲試點註冊制,另一方面就是扶持科技創新企業。扶持嘛,簡單一點可以理解爲,把某些重要領域的“好苗子”集中起來,給他們“開個小竈”。一場戲好不好,雖然舞臺很重要,但重要的還是要看請了哪些演員。按照這個思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就發生了轉變,科創板受理企業來自哪裏的問題可以轉變爲哪裏有科技創新企業的問題。(這是問題的第一次轉變)

“科技創新”短短四個字蘊含的意義太多。對企業來說,要想科技創新、技術領先,無非兩種途徑,要麼是全球花高價買買買,然後整合改進;要麼是企業內有掌握領先技術的人在。買買買類型的企業顯然不符合科創板的定位,也就是說,企業要想在科創板上市,必須有在行業內掌握領先技術的人在。這麼看來,也就不難理解科創板系列規則中對企業核心技術人才及研發投入的重視。這麼一分析,要尋找的問題又轉化了,哪裏有科技創新企業的問題轉變爲了哪裏有核心人才的問題。(這是問題的第二次轉變)

說到人才,小編腦海裏首先蹦出了葛大爺在《天下無賊》裏一句經典臺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俗話說誰也不是揣着技術出生的呀,要想成爲行業翹楚,必定經過無數日日日夜夜的訓練。人才與企業是相互成就的關係,作爲盈利機構,企業招聘首先考慮的應該是能否爲企業創造價值。那麼哪裏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呢,大學。這麼說來,問題再次發生了轉變,哪裏有核心人才的問題轉變成了哪裏有核心大學的問題。(這是問題的第三次轉變)

所謂核心大學,其實就是好大學,什麼纔是好大學呢,未必有非常確定的標準。但是在我們心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觀念。那就是常說的211院校(因爲985僅34所,且均被211大學覆蓋,所以在此僅提211)。這些大學擁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有些還有先進的實驗室。可以說,培養人才,大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學子們在讀書期間較工作後有更爲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將各省科創板申報企業數量和211大學數量對比可以發現,兩者驚人的一致,尤其是前三甲,那是完全相同,與A股其他版塊的申報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數據來源:證監會、交易所、互聯網

各省科創板申報數量和211大學數量的一致性是不是偶然呢。其實發現這一現象的時候,小編也有些遲疑。按照前面的分析邏輯,能夠佐證這一現象並非偶然的辦法就是把這些企業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的學歷及畢業院校拿出來確認,對比一下到底有多少核心人員爲企業所在地高校走出來的。

因爲實在沒那麼多時間,小編就從北京科創板已受理的26家企業中隨機選了10家(至於爲什麼是北京,小編可以負責人的告訴你,爲降低主觀影響,隨意選的;爲什麼統計的不是全部企業,因爲需要從招股書純手工摘錄,小編着實沒那麼多時間),扒出了他們董監高(不含獨立董事)及核心技術人員共計161位的簡歷,161位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的佔比達到93.79%,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佔比達53.42%,博士學位的佔比達9.32%。10家公司的董事長全部爲學士及以上學位人員,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達到6位,2位擁有博士學位。重要的是,其中有97位披露了畢業院校,畢業院校所在地爲北京的有44人,佔比達到45.36%。也就是說,科創板企業的董監高和核心技術人員有接近一半的是在就學地畢業後將知識和技術反哺給了就學地。這麼分析下來,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各省份申報科創板企業數量的差異的根源或許是高等教育的差異。

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看似平行的兩條線,其實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技術的積累無法一蹴而就,與其爭先恐後的追逐科創板,不如穩穩做好教育。我們都知道,教育是個慢功夫,但這種累計贏得的優勢能爲一座城市構築強勁的壁壘。各省在科創板最終比拼的,與其說是企業數量,不如說是教育質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