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希望能在某些問題上找到一個區分科學與玄學的界限,但後來發現這基本不可能。 舉一個例子:人們普遍認爲人耳是有聽覺上限的,但是這個聽覺上限在哪裏?事實上是因人而異,因人從事的專業而異, @闞歐禮 老師在無損格式和MP3(320kbps)兩種格式的差別,要怎麼才能聽出來?這個問題中舉了一個例子,可以證實人耳確實具備感知到「超聲」的能力。 同樣的,有人懷疑更換線材引起的聲音變化是無法被人耳察覺的,但是數碼多網站曾放出過 TF10 耳機更換傳世 Transwarp 線材的測評報告,並指出「更換 “傳世” 線材帶來的改變是較爲容易聽出差別的(經過多人試聽,不需要你是一個金耳朵)」。

我對音響發燒的看法是:理論上證明沒有區別的東西,實際上去聽,是沒有區別的;但理論上證明有區別的東西,實際上去聽,則不一定有區別——第一句算表態,第二句是理論上有區別的東西,例如:320K 的 mp3 與無損格式的音頻(涉及碼率區別),用耳朵聽上去有區別麼?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沒有;幾毛錢的廉價晶振與數萬元的原子鐘做出的時鐘電路播放數字音頻(涉及 jitter 區別),用耳朵聽上去有區別麼?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沒有;兩根不一樣的線材接到同一套音箱上(涉及傳輸線區別),出來的聲音用耳朵聽上去有區別麼?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沒有。兩個相同的解碼器接入一套音頻系統中,一個工作在同步模式,一個工作在異步模式(涉及 jitter 區別), 用耳朵聽上去有區別麼?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沒有;

以上的大前提是,理論上證明這些是有區別的,但是這一區別能否被人耳感知?只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僅涉及到人耳的分辨程度,同樣涉及到具體的播放器材放大這些區別的能力如何。但是,有人說他聽見了,則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沒有證據可以反駁。

應當指出,目前爲人所「恥笑」的音頻玄學論,正是一羣「燒友」亂解「科學」造成的後果。這只是一些比較顯性的明眼人就能看出來的存在認知錯誤的。還有一些比較隱性的錯誤,對於一心希望學習到音頻知識的人來說恐怕危害更大,例如:CD 是沒有糾錯的,每次讀到錯誤地方的時候,會直接 copy 旁邊的數據一帶而過。抓軌就不同,抓軌遇到錯誤地方的時候,會轉一圈回來再抓一遍,如若不行還會多抓幾遍!(這麼說的燒友明顯是對 CD 數據格式毫無概念,只知人云亦云+猜想臆斷)對於一個 16 位 20KHz 的信號而言, 121pS 的抖動等於 LSB 也就是最低有效位的變化。(這麼小的數字我至今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但按照這個標準恐怕絕大多數播放設備都是不合格的)數字信號本身是帶有時鐘信息的,所以複製過程中如果存在時鐘較差的設備,會對音樂本身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所以正版盤片無法複製,燒錄出來的盤片裏面有很多誤碼。

事實上,音頻是一個極其寬泛的知識體系——例如解碼過程屬於數字信號處理,音頻的播放過程涉及到 DA 轉換,放大過程則是模擬電路部分,而播放則與耳機/音箱的振膜材料、腔體結構以及調音、聲學等有關; jitter 涉及到通信原理,線材保真則涉及到傳輸線理論,如果再繼續深究甚至還包括音頻的產生——即錄音以及混音工程等的細節問題。任何一個人在對整個系統的理解上都會存在漏洞和臆斷,但是這不應該是存在「僞科學」與「玄學」的藉口。

總結下來,音響的玄學產生是因爲對聽感的認識差距太大,而且這又是一個無法取證、不可停止對比的玩意。高手的耳朵確實已經從一首歌曲中聽出了聲場定位、細節、音色、層次、高中低頻銜接、與現場感的差異等等,而普通的人能聽出的就是清晰、舒服、好聽,這時候高手所闡述的事情在普通人看來也就不可理解,甚至覺得不可理喻,也就單純認爲是玄學了。當然最難的是高手之間也沒標準,大師的攝影作品還可以把照片掛出來請大大師們評價,而發燒友的聽音能力卻無法通過這種方式來評判,當然任何圈子都會魚龍混雜,有偏執狂,再加之音響是個極小衆的領域,也就顯得更加玄妙。

理論上沒有區別的東西,保不齊能被人聽出區別來——這時就說明理論有問題了,需要擴充和重新審視,發現之前還未發現到的區別——例如最早 jitter 引起音質惡化概念的提出。 也許,只有衆多專業人士,如調音師,樂隊成員,唱片公司經理,手機音頻系統工程師,音樂發燒友還有衆多相關專業的學生、程序員等羣體齊聚一堂,才能讓衆多探照燈將這一夜空照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