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棚在製作音頻的時候,分爲兩大板塊,一個是拾音,一個就是後期的縮混。有的棚會專門請兩個師傅,一個錄音師一個縮混師,大部分是一個錄音師把這兩個都幹了,在這裏我就不贅述了,下面統稱錄音師。整個錄音發展史,都是爲了更好的更加清晰的拾取人們想記錄下來的聲音,即使到了今天也是這樣,錄音的時候人們會盡其所能的去減少電流或者話筒或者空間等因素在拾取過程中對聲音造成損失。注意,我這裏說的是減少 ,而不是避免。所以說無損,大概真正的無損是電子音色吧。而所謂的縮混,就是錄音師在後期表達自己對這首樂曲的理解的最重要的手段,俗稱,混音。

而在這個時候,錄音師用的監聽音箱或者監聽耳機(一般用音箱),一定是沒有過多音色渲染的。因爲這樣纔可以聽到這首曲子裏的每一個細節,以及每一個細節參數的更改帶來的變化,這裏麪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這些大部分發燒友在聽感方面所感興趣的因素:EQ、混響、回聲、壓縮比等等等等。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真正調EQ,會把20-20KHz分的特別細,甚至有時候會動用“掃頻”。我說的這幾個,只是後期處理的很小的一部分,一首樂曲裏幾乎你能想到的每一個細節,包括但不限於伴奏、人聲、樂器等等,錄音師都要想到並且都要進行處理。可以說在這個階段,錄音師就已經把一首錄音作品調到了他或者該作品的創作者最想要讓聽衆聽到的那個樣子。

任何聲音經歷過錄製,後期處理之後,會對應一條確定的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振幅的曲線。這條曲線可以用很多軟件簡單的看到。實際上這是由無數個(也可能是有限個)正弦函數疊加產生的。 一個好的音響,只需要忠實還原每一段函數就可以了。但即使完全還原了函數曲線,可能聲音還是不好聽,這時候你應該說音響差嗎?不,你應該去問爲什麼這條曲線對應的聲音不好聽。而不是利用什麼低頻下潛之類的特技來削足適履。 如果原曲低頻很震撼,音響忠實表現出來了,那麼他很好,爲了這個造價高是值得的。如果原曲低頻就是在炸廁所,但耳機處理出來了一個很震感的音頻,這就很扯淡了。這相當於用設備又做了一次後期,音樂本身已經不是他了,後期的工作已經被設備推平了,你聽到的不再是後期和母帶處理給出的效果。

再從聲學設計來看,接到一個的單子通常師父會先去現場看一下情況,跟你交流一下用途和要求,然後心裏有個大概。再根據經驗先配單,包括音源、調音臺、音頻管理器、功放、音箱等。然後再給專門的設計師去做聲學設計,說通俗點,就是根據這個空間的實際尺寸,去計算迴響、反射、混響等等,然後調整音箱的大小、型號、數量,再去確定音箱的最佳擺放位置。最後是施工,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也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聲相不均衡啊,高音或低音前後位置給的量不一樣啊等等等等,這些都要師父根據實際情況去調。

在這些繁瑣的工作都做完了以後,還要用一些比較專業的儀器去測一下房間的很多點,以保證在每一個位置都能聽到好聽的聲音。師父做這麼多工作,就是爲了讓你想聽到的東西,能以它本來的面目原汁原味的送到客戶耳朵裏。在做了這麼多工作以後,纔敢說把更棒的聲音給聽者。而你買倆音箱往客廳隨便一擺,你跟我說什麼音效什麼音色什麼聲場?

某發燒友論壇上看到人有會用錄音筆拾音在放到網上討論那款音響更好,還號稱這是自己“原創”的好辦法。底下跟帖稱讚的足足有10頁!我試圖去糾正這一錯誤,結果找來了無數駁斥或是高高在上的指責。 換句話說,因爲這個行業最終是爲“主觀聽感”服務的,於是就會出現一些不具備理工科知識的人,閒着發悶又有點閒錢(有部分真是有很多閒錢),聚集在一起做一些自鳴得意的事情。他們幾乎跳過了技術理論的學習,而執意認定自己聽到的就是好的,別人沒理由來駁斥他們。既然科學知識說服不了他們,那就把它是貼在這裏,讓需要的人看到就行了。 對於器材製造商來說,儘管一個產品沒有達到宣稱的性能,但有人肯花這個錢還對此津津樂道,爲什麼不去賺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