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軍事介入敘利亞戰局凸顯“大國情結”

轉載自:中國網

作者:蘭順正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法國媒體當地時間3月29日報道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已承諾將派遣軍隊進入敘利亞曼比季,以協助當地庫爾德武裝抵禦土耳其進軍該城鎮。而據法國《巴黎人報》報道,由庫爾德武裝主導的“敘利亞民主軍”代表團29日會見了法國總統馬克龍,代表團代表稱,馬克龍承諾將支持其對抗極端組織和抵禦土耳其進攻的鬥爭,打算“儘快”向曼比季派遣法國特種部隊,部隊人數尚未透露,法國此次派兵將與美國方面協同行動。這則消息讓世人感到法國骨子裏的“大國情結”。

二戰結束後,法國實力衰落,國際地位下降,但從未放棄“大國情結”,其外交政策中始終包涵了恢復昔日大國的風采。而中東北非由於地理與歷史關係,也一直是法國展現自己大國作用的舞臺。


在戴高樂時期,法國採取了在中東北非地區去殖民化的阿拉伯政策,在阿拉伯事務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後來法國在德斯坦、密特朗時期分別採取了“阿以平衡”和“不偏不倚”的中東政策,爲中東和平進程貢獻不小,讓阿拉伯世界意識到除了美蘇以外,法國也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因素。而2011年法國積極出手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大國情節”也是原因之一。

此次法國試圖派兵進入敘利亞,看似是“半路殺出程咬金”,但如果向前追溯的話,就並不顯得過於突兀。法國在歷史上就與敘利亞關係頗深,拿破崙曾於1799年率軍攻打過敘利亞。1861年法國以“人道主義使命”爲由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的馬龍派基督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1916年5月,法國通過與英國簽署的“賽克斯-皮科特”協議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亞洲部分領土“大敘利亞”(包括敘利亞和黎巴嫩)等納入勢力範圍。

2011年3月,敘利亞內戰爆發。法國政府一開始積極追隨美國,採取了一系列針對巴沙爾政權的干預政策。2013年8月,敘利亞爆發化學武器危機,法國與美國一起對巴沙爾政權施壓並揚言進行軍事幹預,聲稱不需要等待聯合國結束關於敘利亞政府是否使用化武的調查。


但是,隨着後來法國本土遭到多次恐襲,法國對敘利亞的政策立場有所調整,將打擊“伊斯蘭國”等恐怖勢力作爲頭等要務,暫時擱置了讓巴沙爾政權下臺的主張。歸根結底,法國都是希望敘利亞局勢朝着有利於法國中東政策的方向發展,以便於展現法國作爲世界大國的影響力。


現在的敘利亞博弈中,美國正處於不利的地位,在東古塔被打得抱頭鼠竄的反對派武裝已難堪大用,曾被寄予厚望的庫爾德勢力被同爲北約盟友的土耳其打得自顧不暇,相反伊朗與俄羅斯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難怪特朗普29日在俄亥俄州一次集會上會說“我們正擊潰IS,美軍將盡快從敘利亞撤出,回到祖國。讓別人去管吧。”

儘管現在看來特朗普的發言更像是牢騷,但這對於法國來說也未嘗不是一次發揮美俄以外的“第三種力量”的機會。另外在土耳其“橄欖枝行動”開始以後,法國國內有關於援助庫爾德人的呼聲很高,正好可以借題發揮。

法國可能會利用現在美國還在猶豫不決之時,以軍事力量介入敘利亞戰局。在一開始,法國估計會以“協調”的名義小規模試探,不過最終目標必然是期望能成爲一個力挽狂瀾的角色。但是,由於敘利亞局勢的複雜多變以及法國本身實力的限制,能否成功還充滿着太多的不確定性。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