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袁崇煥悲劇命運,是由於人性還是制度

公元1644年,也就是袁崇煥被處死後的14年。這一年的3月29日晚上,紫禁城內一片淒涼。

崇禎已經得知他委派守城的太監曹化淳已經打開彰義門,迎接李自成進城。

崇禎曾經把希望寄託在吳三桂身上,指望他赴京勤王。但是吳三桂作出要進京勤王的姿態,坐擁8萬關寧軍按兵不動。

吳三桂是不是想起當年袁督師進京勤王的下場?他大概不想做袁崇煥第二。

李自成終於進城了,崇禎帝知道大勢已去,慌忙命人將包括太子在內的三個兒子送出宮外。

崇禎來到後宮,對周皇后說:“國破就在眼前,你身爲國母,理應殉國。”

周皇后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相當冷靜地說:“我跟隨陛下已經18年了,18年中,陛下從未聽過我一句忠言,所以纔會有今天。”說完從容上吊而死。

周皇后已死,崇禎來到壽寧宮找長平公主。16歲的長平公主是崇禎帝最喜歡的人。崇禎望着女兒的臉,嘆息道:“你爲什麼偏偏要生在帝王家?”說罷,用左手擋住臉,右手拔出刀鞘,向公主砍去。公主本能地伸手去擋,左臂斷,當場暈倒。崇禎見此情景,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處理完了兩個最重要的人,崇禎再無顧慮,他趕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又砍死妃嬪數人,這才換了平民衣服,帶着大太監王承恩出了皇宮,希望能到皇宮附近的大臣府邸避避風頭。沒想到,無論王承恩怎樣叫門,怎樣擺出天子臨幸的架勢,依然是無人理睬。

這個時候的皇帝已經失去了往日高高在上的威風,甚至也不如落難的平民,誰收留他就意味着危險甚至是死亡。

崇禎心知自己已經衆叛親離,不由得長嘆一聲,重新回到皇宮。此時的城外已經火光沖天,喊殺聲綿綿不絕。崇禎皇帝回到前殿,依然抱有一線希望,鳴鐘召集百官,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到來,這才萬念俱灰。崇禎對王承恩說:“都是這些大臣害了我,我是皇上,應該爲國家而死。大明朝277年的天下,就這樣失去了,這都是奸臣害的啊。”

王承恩拉着崇禎帝想從崇文門出去,出不去。改走齊化門,還是出不去。這時,李自成的軍隊已經衝到皇宮。崇禎知道無論如何已經逃不出去了,這纔在大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回到皇宮換了衣服,來到煤山的壽皇亭,嘆息道:“我待文武百官都不錯,爲什麼今天到這個地步,竟然沒有一個人來跟隨?”

崇禎帝的臨死嘆息是埋怨百官還是自我檢討,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是我們可以斷定,崇禎皇帝即使死到臨頭也不會後悔曾經殺了袁崇煥。他也絕不會想到後來寫歷史的人會把明朝的滅亡同袁崇煥的被殺直接聯繫起來,“自崇煥死,邊境益無人,危亡之徵現矣。”

袁崇煥的平反在他死後152年。清乾隆皇帝批閱《明史》,發現袁崇煥的冤案,感慨萬分,遂傳諭軍機大臣等:“昨披《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爲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着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至此,袁崇煥的冤案,在經歷152年之後,終是徹底了結。而令袁崇煥無法料到的是:給他了結冤案的竟是他的死敵皇太極的五世孫——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作爲清朝的皇帝,對於自己祖先打天下入鼎中原時的死對頭所受的奇冤,能有如此通達的胸懷和態度,在封建社會實在難能可貴。

袁崇煥死後十四年,大明終於被大清所取代。從此,每一個臣民腦後都拖着一條恥辱的辮子。明亡清興,其中有天命也有人力,有理也有勢。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難興邦的歷史,我們這個民族產生過偉大的英雄,但英雄的結局卻大多數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袁崇煥的悲劇命運值得我們深思,這裏面既有君昏臣庸等人性中的卑劣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