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川菜鼻祖之一的蓝光鉴大师

蓝大师13岁学厨

亲自操作过3次满汉全席

一手开创了成都川菜的象征荣乐园

他的几位弟子如谢海泉、周海秋,都在重庆餐馆掌过厨

现在估计全川渝都找不到会做一桌完整的满汉全席的大厨了。以前吃满汉全席,要翻几次台。

再早的时候,满汉全席也要分满席、汉席,吃完满席再吃汉席,中间休息一下,称为“翻台”。在四川等地,朝廷钦差大臣来巡视或者督抚来检查、指导工作时,各级奴才为了表达对钦差和督抚大人的无比恭敬,一定要摆一桌有几十百把道菜的满汉全席——可见满清政府实在太腐败,公款吃喝太严重了。

在当年四川(其它地方也差不多),满汉全席有一套严格的吃菜、上菜的繁琐流程:首先,来一个客人,都要奏乐,买单的下属前往大门口迎接。接入后,奉上“到堂点”,稍微垫一下肚子;其次,客人到齐,主客请大家“更衣”,换便服入座(那时都是穿朝服赴宴,以表示尊敬)。按官大官小先后入座。坐定后,每人背后站一名服务员伺候;再次,坐下席的地方官员上来给领导斟酒、上菜;然后,入席完毕,请安寒暄完毕。吃点凉菜,上“糖碗”——即甜甜冰爽的清凉饮料、甜食。“糖碗”吃了,就要上“八中碗”。这时要换一次台面(从台布到碗筷全部重新换一套)。

换台面,一定要下级领导上前来,请上座的领导“升官”(谐音升冠,也有的地方叫“升位”),就是去休息室坐坐,听一下工作汇报。等这边换完台面,再恭请领导“得位”——就是再次入座。“八中碗”上完,上“茶点”;然后上“八大菜”。“八大菜”上到第六菜时,又上“中点”,“八大菜”上完,上“席点”。席点吃完,估计领导们有点撑了,于是再换一次台面,让各位领导去休息一会接着整。整个过程,要换台面三次,用三套不同风格的碗盏筷子。

每套家什,均用名瓷。而且,装鸡、鸭、鱼的大件瓷器要做成鸡、鸭、鱼的样子,称作什么什么船(装鸡就叫鸡船、装鸭就叫鸭船……)。而盛装甜品则用锡制的“水套子”,这水套子很讲究,分内外两层,里面是热甜品,外面一层就是开水,保持温度;如果里面是冰品,外面就是冰水。

各地的满汉全席,都有各地的特点。总的分北派和南派。北派以鲁菜(孔府菜)为主,南派则各有特色。四川的满汉全席,有时候甚至有豆瓣鱼、缠丝兔、蒜泥白肉和棒棒鸡丝等。不过,本文后面抄录的满汉全席菜单,则以清淡为主。据李劼人在“账单”一文中回忆,清末官府正式宴请,几乎不会有麻辣菜品,民间宴请才会偶见麻辣。

老川菜的满汉全席,以成都为代表。其中又以1861年开设的“正兴园”为翘楚。正兴园是满族人关正兴在成都棉花街开设的筵席馆,专门承接各种高档筵席。他家餐具,多是收藏的古物,很是高档雅致。他家的厨师,汉满皆有。由于承办过几次“满汉全席”,所以正兴园在成都乃至全川声名鹊起。

著名大厨蓝光鉴,1897年年仅13岁时,就进入正兴园当学徒,拜在满族名厨贵成名下。他亲自参加过接待主考大人的“满汉全席”制作。当时,科考尚存,主考大人出闱之时(现在叫高考结束),地方官员要酬谢其为朝廷选拔人才之功。怎么酬谢?当然是来一顿满汉全席。蓝光鉴大师曾经三次主办这种满汉全席,后来,他亲自回忆,在弟子孔道生(曾到重庆适中楼主厨)、张松云帮助下,提供了本文最后所附录的“满汉全席”菜单。这个菜单难得之极。

来源:今日重庆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