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4月,董卓应邀参加汉献帝在未央殿举行的朝会,行至北门,骑都尉李肃率十几名勇士一拥而上刺杀董卓。此时,董卓的义子吕布就在现场,但吕布不仅没有护卫董卓,反而还“持矛刺卓”,杀死董卓。

吕布是董卓的义子,身兼护卫,为何不尽护卫之职?

《三国演义》说,是因为董卓与吕布争貂蝉。为拯救汉朝,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让义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终使董卓与吕布二人反目成仇。

实际上,在正史中并没有貂蝉这个人,所以,《三国演义》的说法只是小说家的演义罢了。

吕布原本是丁原手下的一员猛将,何进与袁绍为了逼迫何太后下决心诛杀宦官,邀请地方军阀进京,吕布随丁原率部来到洛阳。董卓想要兼并丁原的部队,独揽大权,便利诱吕布杀了丁原。

由于吕布武艺高强、作战勇猛,董卓起初对吕布还是十分信任的。他不仅让吕布担任自己的警卫长,还认吕布为义子。在董卓的帮助下,吕布在官场上也步步高升,担任中郎将,被封为都亭侯。这段时间,可谓是董卓与吕布关系的蜜月期。

吕布与董卓的矛盾,源于两件事:

其一、董卓性情暴虐,曾因一件小事不合心意,一气之下就拔出小戟向吕布掷去。幸好吕布武艺高强、动作敏捷,躲过了飞掷而来的夺命小戟,并赶紧笑脸赔罪,董卓这才消气。但自此以后,吕布心中便暗恨董卓。

其二、董卓让吕布把守自己的内府大门,不料吕布竟然趁机调戏董卓所宠幸的侍女,并与该侍女私通了。这真是日防夜防,看家狗最难防啊。吕布做了亏心事,又怕被董卓发现,心中惶恐不安,终于被有心人利用了。

这个有心人,就是时任东汉朝廷司徒的王允。

董卓专权乱政,残暴不仁,致使人人自危。因此,王允与孙瑞等密谋,想要除掉董卓,只是由于吕布整天形影不离地守护在董卓身侧,令王允等颇为忌惮,故而迟迟不敢下手。

王允等获知吕布与董卓有矛盾,便暗中笼络吕布,并把除掉董卓的谋划告诉了他。吕布应允,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吕布杀董卓的场面。

不过,王允和吕布联手杀董卓,充其量只能算是董卓败亡的直接原因,并非主要原因。

董卓专权后纵兵奸淫掳掠、掘人陵墓,实施酷虐之刑,坏事做尽,这是我们之前谈过的,这里不再多说。我们想说的是,董卓做了坏事,还想为自己立牌坊。而他的这些牌坊立起来后,又都成为了促使其败亡的一个个巨坑。

董卓一方面干着大恶人的勾当,另一方面又想沽名钓誉、争取民心。这很矛盾、很滑稽,但董卓确实就这么干了。

1、蔡邕是当世名人,董卓听说后,便想征召他做自己的幕僚。蔡邕自称有病,不肯接受征召。董卓大怒,骂道:“我能把蔡邕全族杀得一个不剩!”蔡邕恐惧,只好受命。蔡邕到洛阳后,董卓又对蔡邕十分敬重,任命他为司空祭酒,后又在三日内连续升迁蔡邕三次,最后任命蔡邕为侍中。

蔡邕实际上只是一个文人罢了,帮助董卓治理天下不行,给董卓下绊子、扯后腿倒有。董卓重用这样一个不会下蛋只会拉屎的文人,除了沽名钓誉,实际上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2、董卓听信周毖、伍琼之言,征召何颙、郑泰、荀爽等天下有名望的士人入朝任职,又任命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

为顺应人心,董卓还为陈蕃、窦武以及涉及党锢案的人平反,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陈纪、韩融等被董卓任命为列卿,黄琬为太尉,杨彪为司徒。

然而,董卓自己的亲信却都没有担任高官,只是在军队中担任中郎将、校尉一类的职务,未能真正掌控地方军政大权。

3、在废少帝立献帝的问题上,董卓与袁绍的意见出现分歧,两人甚至拔刀相向,差点就当场大打出手。都到这个份上了,如果董卓足够明智,不说把袁绍杀掉,至少也应该把袁绍控制起来。

但董卓竟然再次听信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周毖、伍琼之言,不仅把袁绍放走了,还派使臣去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乡侯。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结果,袁绍逃到冀州,不久就组织了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联军,逼得董卓不得不迁都长安。

而在十八路讨伐董卓的军队中,董卓之前所任命的州牧韩馥、孔伷、张邈、刘岱以及后将军袁术、骁骑校尉曹操都赫然在列。

到此时,董卓方才知道,原来自己所信任、重用的周毖、伍琼、黄琬、杨彪等人,都在给自己挖坑。于是,董卓一怒之下杀了周毖、伍琼,免去黄琬、杨彪等人的职务,任命赵谦为太尉,王允为司徒。

而让王允担任司徒,董卓终于给自己找到了最后的掘墓人。

总之,董卓败亡,与貂蝉没有半毛钱关系,王允与吕布合谋刺杀董卓,只是给董卓败亡画上一个句号而已。董卓败亡的真正原因,在于董卓残暴不仁、胡作非为,在于董卓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在于董卓缺乏政治眼光,厚黑的不够彻底,不断给自己挖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