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將領馮玉祥(1882—1948),是我國現代史上一位傳奇人物,戎馬一生,不僅在政壇叱吒風雲,而且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流傳着不少感人的故事。

努力學習,做有能力的人

馮玉祥將軍對子女們說:“你們幾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爸爸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做有志‘’氣有出息的人,今後都成爲對民衆、對社會有用的人。”

兒子馮洪達留學美國時,他每次給兒子去信,總要細心地附上關於國內政治大事的剪報,培養孩子從小關心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馮玉祥對子女們說:“要緊的是學本事,學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後盡力地幫助別人,要是全靠別人幫你的忙,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木匠,必得有一個好的斧鋸,才能做好的傢俱。”

馮玉祥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寄附在父母的澤蔭下,過紈絝子弟的生活,因此他要求子女都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他說:“沒有真正的學問,誰也看不起你”。

臨終前他告誡子女:“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錢。這兩樣比較起來,錢畢竟是很空虛、很軟弱的,一旦拿它換不出東西來,它就是一點用也沒有了。所以,爸爸總希望你們自己多多努力,做個有能的人。”

馮玉祥對“錢與能”的精闢闡述,深深地銘刻在孩子們的心上。1987年,女兒馮理達已是著名的醫學專家,率領醫療小組赴港出診7個月,圓滿完成了任務,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回來後,她把白利達有限公司贈送她個人的600多隻電子石英鐘全部捐贈給了國家。

將軍的兒子住草屋去放羊

關於家教,馮玉祥並沒有什麼家訓之言,但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卻又略顯苛刻了。

馮玉祥怕孩子們貪圖享受,染上紈絝子弟的惡習,要求子女一定要過平民生活。

馮玉祥在南京政府裏當高官時,兒子馮洪志就住茅草屋,去放羊。

一次小洪志趕着一羣羊來到山坡上,有幾隻羊受驚忽然撒腿就向山的另一邊狂奔。

小洪志拼命去追趕,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摔暈了過去。

當他醒過來的時候,看見母親望着他心疼的在流淚,小洪志翹起受傷的腿對媽媽說:“媽媽,別哭,我這不是很好嗎!”

爲了培養孩子們勤儉喫苦的精神,馮家的餐桌上經常就只有苞谷面和窩窩頭。一次喫飯時,馮玉祥問小洪志:“窩窩頭好喫嗎?”

小洪志歪着頭想了一會說道:“爸爸和我們一起喫飯的時候窩窩頭就好喫,不在一起喫時就不好喫。”

馮玉祥笑着對兒子說:“你嫌窩窩頭不好喫,可現在還有許多人連窩窩頭也喫不上呢!從小養成不怕苦的習慣,長大後,一定要當個有本事的中國人。”

先到牛棚裏去燻一下

馮玉祥將軍的二兒子馮武國在國外留學,畢業回國後,他急忙趕到山西汾陽去見父親。

那天,馮武國身穿西裝,腳蹬皮鞋,滿面笑容地來到父親馮玉祥面前。馮玉祥坐着不動,把二兒子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後,說:“你真的學好了嗎?”馮武國回答說:“嗯。”馮玉祥一下子站了起來,指着馮武國說:“早呢,你這是耗子坐秤盤———自稱自大!”馮武國聽後,漲紅了臉說:“爸爸,我有什麼不是,請您指點。”馮玉祥說:“你看你這身着裝,再看看我們的窮苦大衆。”停了停,馮玉祥又語重心長地對馮武國說:“兒啊,你要脫下西裝、皮鞋,到牛棚裏去燻一下,聞聞牛屎味,才能知五穀香呀!”馮武國聽後,立即脫下了西裝、皮鞋,換上了大青布便裝,穿上了布鞋。

後來,馮武國率隊抗日,英勇作戰,以身殉國,一生不忘馮將軍的教誨。

我們應該像馮玉祥將軍一樣,教育孩子注重學習“能力”和“本事”,想提高孩子學習成績?點擊下方“瞭解更多”,哪裏不足學哪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