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爲“提速降費”忙活了兩年多,平均資費水平已經下降了七八成,這是事實。

從數字上看,降費成效顯著,但很多用戶的反映卻是:感知不明顯!爲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最近很多專家也給出瞭解釋,比如費用單價降了,但用戶流量用得多了,所以總支出沒有減少;優惠雖然有,但門檻較多,用起來不爽等等。個人覺得,除了這些,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運營商的資費套餐太多太亂,用起來更是讓人糊塗,帳單上那些條目根本看不明白,費用漲了降了很難搞清楚。

說起“套餐”,來講講它的起源。十多年前中國開始移動通信網絡普及的時候,有兩家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當時聯通作爲市場的後來者,與強大的移動競爭,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因此需要靠資費的優惠來吸引人。最早那時候,資費的構成是月租費+通話費,比如月租50元,通話每分鐘0.6元,確實比較貴。聯通爲了爭奪客戶,就開始在資費上作文章,通過套餐的方式,把月租、通話費、短信費打包到一起,用戶一個月交一定金額,就可以享受到套餐內的消費內容,比原來月租模式更優惠,而且因爲有套餐值作爲最低消費,對運營商來說營收也有保障,可以實現以雙贏,於是“套餐”就開始盛行,那時候的確很受歡迎,而傳統的月租費就逐漸被革命掉了。

但隨着競爭越來越激烈,爲了適應市場需求,聯通、移動再加上電信,都推出各自不同檔次的套餐,而且套餐還年年變,搞得市場上電信資費最多的時候有上萬種,不用說用戶,連運營商自己的人都說不清楚套餐的內容和消費規則,除了搞套餐設計的那些“神仙”以外。套餐之外,運營商還經常搞一些促銷活動,比如這優惠包那優惠包的,疊加在一起,更是讓用戶眼花繚亂,結果就是用戶雖然得了便宜,但搞不清楚是真是假,運營商的好心往往換來更多的質疑。

相比而言,同爲關係國計民生的電費、水費、煤氣費、汽油費,計費規模都簡單易懂,一度電、一噸水、一升汽油,定價明確,用戶用多少交多少,價格是漲了還是降了一目瞭然,大家都沒意見,原因就是讓人消費得明明白白。說實話,這些年電信資費一直在降,大部分人應該是有感覺的,但很多時候用戶並不是在意你的資費有多低,而是你的資費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讓自己知道錢是怎麼花的,花得值不值得,如果資費降了,能讓自己很直觀地看到。如果自己清清楚楚消費,多花一二百也心甘情願,如果不明不白,那多一塊錢也會覺得不爽,也會罵你貴。

所以在提速降費的道路上,運營商們應當好好反思,多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繼續用推出更多的套餐這樣最低級最無效的降費手段,況且套餐,其實已經把運營商自己也套了很多年,無法自拔。

取消套餐吧,讓電信資費迴歸到“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每年逐步降一降,真正讓人們看得到,感受到,不再爲每月這區區幾十塊錢的通信費而操碎了心!

建議無套餐資費形式:全國主叫電話0.1元/分鐘,打多少交多少,全國流量0.1元/100M,當月流量最高50元封頂,即當你用到了50元流量費後,繼續使用流量將不再額外收費。

相關文章